浅谈“先学后教”,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时间:2022-04-19 08:52:30

浅谈“先学后教”,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发展的程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课堂上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校教师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上,颇有成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课堂教学的感悟。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以往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模式主要是: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主要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即“问答、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如问答可易可难,老师可深可浅,逐步启发的步子也可小可大,所以教师可根据个人能力发挥自身课堂设计的创造性,课堂或多或少成为教师展示能力的舞台。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备受教师的青睐。

现代学生接触面广,阅读量大,学生自己已经由“相对依靠老师”发展到“相对独立学习”。这时,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会失去兴趣,会越来越感到乏味。也就是说,学生由基本上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进入了相对独立的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随之改变。在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然后根据学生自学交流总结收获或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互动,并应用只是解决问题,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提出目标,明确问题;聚焦问题,小组互动;展示交流,反思讨论。教学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教材,对教学过程精到预设。下面简单说说这些环节设计的作用。

1.提出目标,明确问题

就是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或由

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简明地提出全班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

2.聚焦问题,小组互动

出示明确的自学指导,“先学”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结果优秀生看懂了、做对了,后进生没有看懂、做错了;“后教”时,即做对了的优秀生在小组互动中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当堂基本得到解决。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培优”。

3.展示交流,反思讨论

这个环节由某一同学代表其小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生上讲台用“我是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知识,回答同学的质疑。对于小学生,让他们把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有条理地、清晰地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其间少不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再加工,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升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堂中由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教授者”,角色的转变提高了其在同学中的“社会地位”。正是这种“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乐学就在情理之中。学生的讲解、倾听既是在巩固先前习得的知识,也是在进行自我释疑。

二、改变组织形式,追求课堂实效

“先学后教”中学生利用课本进行文本阅读,由老师指定内容进行预习是“先学”的主要活动,是学生最重要的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小组围绕学习指导讨论、辨别、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学习,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需要学生独自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触及问题的本质,那说明问题本身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如

果问题比较难,要求学生马上进行交流,算不算强人所难?课堂需要深思。学生自己没有进行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法,当然就不可能在交流的时候形成思维的碰撞。即使交流起来,也是浅层次的,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要求教师在设计好问题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单独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质疑。

教学是复杂的,高效的课一定是好课,而好课的标准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否有效,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没学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我还在实践磨合中,我深感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多想、勤思,时刻鞭策自己,真正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董雪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J].甘肃教育,2010(6).

上一篇:走互动之路,构有效之课 下一篇:新环境下建筑职业教育与行业接轨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