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提问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9 07:08:33

浅谈教师提问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问题提问技巧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教师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写道,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父亲的弟弟自然是我的叔叔,怎么又说我的亲叔叔呢?这不是重复嗦吗?问题的深入发掘,让学生体会到若瑟夫的善良和对亲情的呼唤。更能让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

三、教师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师提问要注意开放性

1.比较提问。通过分析比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能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

2.逆向提问。从课文现成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因此,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是一个好汉,还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3.想象力提问。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我见 下一篇:历史课培养创新意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