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19 01:49:55

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摘要】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近年来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其他设区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必须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提高品牌知名度;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优化人才环境、筑巢引凤;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宁台农业经济工作,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

【关键词】宁德 ; 农产品深加工;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如何探索和破解宁德市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摆在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解决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则是破解宁德市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就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一些思考。

一、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积极采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除水产品、竹木加工企业)5890家,产值达137.56亿元,年平均增长18%,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6%,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

2、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各级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规模越做越大,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能力增大,市场辐射面扩大,显示出较强的扩张能力,成为我市区域经济的重点骨干企业。据统计,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109家,比2005年净增31家,实现产值51.7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其中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了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产品加工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改造、新建,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了农产品加工由作坊式粗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福安市林芝茶厂新建一条坦洋工夫红茶工艺造型生产线;古田山花食品有限公司在原有日产5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的基础上,引进一条日产8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同时通过产业联盟,宁德投洽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院市合作”的机会,许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4、区域特色的加工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几年来,各级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发挥资源优势,选准项目,基本形成了茶叶、食用菌、粮食饲料、畜产品、果蔬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一是福安、福鼎等地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茶叶产业集群。福鼎市白茶加工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福鼎市星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和福安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二是食用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古田县玉田农产品加工区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联结商贸拓市场、联结基地带农户、联结科研出精品的新型产业链,带动了农户、基地和关联产业发展,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5、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年来通过开发新产品,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产业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良好态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开发新产品。如南阳实业有限公司依托生猪养殖基地,发展饲料加工、大米加工和肉制品加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福鼎好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六大系列槟榔芋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销售区域不断拓展。二是培育品牌。通过技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省级名牌,树立了企业新形象。全市已有48个绿色食品,53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

6、社会贡献不断加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17万人的就业岗位,每年支付17亿元的工资报酬,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村劳动力增加近1000元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与其他设区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带动全市各乡村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有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多数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有限。此外,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由此导致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

2、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几年“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水平也有一定提升,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尤其是在宁台农业合作上虽有地利之便,却未能有大的进展;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也进展缓慢,精品不多,农产品附加值低。

3、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很难得到信贷部门支持,而农村信贷机构又存在网络不完善、贷款利息较高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经营大户特别是分散农户信贷困难,农民投资创业艰难。资金缺乏,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4、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村信息闭塞,获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供求信息及新产品、新设备、新科技信息等渠道狭窄,手段方法简单,难以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销售及升级换代形成有效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5、缺乏人才的智力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实力不强,家族式管理模式随处可见;企业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其中关键是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中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条件的局限,要面向更广的区域求聘人才,显然极为困难;而本地的人才又囿于政策的局限,未能充分得到利用。

三、提高我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路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是当前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宁德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各有关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必须共同努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快速、稳定增收。

1、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立,可以加大营销力度,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同时可以改变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价格下跌的境况,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建议宁德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费减免、贴息贷款、产销信息引导等鼓励和扶持政策。并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同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有益资产的优化组合,打破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实现从产品到资本,从产品运作型到资本经营型的经营模式转变,促使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

2、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提高品牌知名度

应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食用菌、茶叶、畜禽、果蔬、粮油食品加工示范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三品”认证,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3、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体系建设,利用“969155”服务热线和农村信息网,建立农产品加工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协会。引导协会根据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县级管理机构到省外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应加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和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和加工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鼓励和推进企业积极推行GMP和HACCP、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等认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对世界有关标准组织动态跟踪的制度,鼓励和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5、优化人才环境、筑巢引凤

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有技术、愿意返乡自主创业的优秀大学生,通过申报审核,开设绿色通道使其挂靠有关科研单位,以便解决其创业期间资金往来、评定职称等困难。对高薪引进的人才,要在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给予提供方便,要营造一个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软环境。对多数人才来说,待遇虽然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成就事业的环境。目前我市不少乡镇不同程度存在人才部门所有、人才流动不畅、人才使用排资论辈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人才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一些人才流动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6、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应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经营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形成“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交易,形成稳定的、比较公平的利益关系,保证稳定的、规格和质量符合标准的加工原料供应,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等,发挥它们在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使其带动农户遵从市场规则,维护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各个方面的利益。

7、积极开展宁台农业经济合作,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煊的产业演进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由于两岸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台湾加工制造业的外移和传统产业升级迫切需要祖国大陆的支持。宁德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更应紧紧抓住机遇,主动积极地与台湾开展农业经济合作与对接,汲取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技术的先进经验,引进台湾农业产业富余的资金、设备及人才,促进农业的深度合作与对接,为我市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服务。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综述”《红旗文稿》2009年第24期。

[2]黄祖辉等: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3] 2009年宁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福安)专题调研报告汇编。

上一篇:浅谈军校研究生管理中的和谐思维 下一篇:交通肇事罪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