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创业“心热手冷”之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何去何从

时间:2022-10-29 08:54:09

大学生对创业“心热手冷”之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何去何从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9%的被调查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如果说这消息另人振奋的话,但另一项数据却无论如何也让人高兴不起来,2009年我国许多省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还不到1%,心很热,手很凉,愿望大于行动,也许是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最好概括。另有一个调查数据再一次印证了相同的结论,一个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

绝对的占有率再一次告诉我们,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当中得以普及,但是为什么大学生只“想创业”而不“敢创业”呢?创业意识不能转化为创业精神,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学生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创业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外,恐怕大学的创业教育缺位或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调查显示,有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创业教育;有8%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有39,56%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仅占12.23%,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问题日益凸显。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曾呼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提出大学应帮助学生实现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历证书,一本是职业资格证书,一本是创业教育证书。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并未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有效体现。首先是大学教育的封闭,大大减少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导致社会经验和创业精神的匮乏。再就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能与谋生课程,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即使是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的学校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软肋”。其一,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创业课程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体系,而且零碎,未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地研究和修订。创业课程的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实践环节薄弱。其二,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受众面很窄。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缺乏企业经验和创业实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其三,高校保障创业教育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很多学校缺少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大学生在如此一无教育背景和相关培训,二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创业的状态下投入创业,无异于瞎子摸象,成功的概率低也很正常。

那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如何破解高校的创业教育?建立和优化师资队伍是当下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创业课程的开设不仅要由具有专门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来做,而且还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与业界良性互动的原则,聘请成功的创业家、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业指导,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机会识别》就是由具有丰富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3位客座教授共同开设。另外,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经费和资源,专门为学生组成的创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着丰富创业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导师,每月定期和团队成员见面,并给予具体建议指导。

总体上说,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包括创业意识的教育、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对这三个部分又应该实施教育分层,创业意识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按照全员化、全程化的要求进行;创业精神教育应该是重点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和辅助活动系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创业能力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除了创业相关知识的传授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模拟创业和实践创业的方式来进行。下面,我们分层来逐一论述。

一、创业意识教育

虽然有不少关于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研结论都表明,当今大学生创业意识已经很高,创业教育在这个部分的压力不大。但在笔者承担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典型调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大学生想创业或有创业冲动,但却不能完全视其具备了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创业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人的强烈的创业需求,但在很多声明自己想创业的大学生身上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很多人目前在做的是准备深造或参加国考。这也无怪乎很多人停留在“想”的层面,迟迟没有行动,所以创业率长期低迷也不足为奇了。因此,创业意识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创业意识教育至少应该包括创业的内涵,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特征、创业的环境和创业的政策,创业的准备,创业先进典型的案例等内容。作为通识教育,创业意识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入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课程当中,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由校内职业指导教师来完成,辅之以案例分析、小组学习、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重点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之下的思维定势和择业倾向的束缚。

二、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冲动的源泉,是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拥有创业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当代大学生最需要具备的创业精神首先是开拓创新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关乎国家大业、民族兴亡,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其具备开创事业的理想,开拓前进的动力,通过创业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其次是敢于冒险并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自主创业的风险不小,创业者需要有足够的胆识、能力与决心,要脚踏实地去干,才能成功。

创业精神的培育,即是让大学生从“想”创业迈向“敢”创业,这个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创业意识的巩固、创业知识的储备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个部分的教育可以通过正式的课程体系和辅助的课程体系两个部分来完成,正式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开设《创新与创业》的选修课进行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教育,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专业知识与能力,如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团队的组建、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创业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案例等;辅助课程体系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家讲坛、参观与访谈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科研竞赛和考察行业成功企业来进行。

三、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发展,更在于从创业实践中积累。这个部分的教育必须在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融资、创业企业的成长管理方面确实能够为创业者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1.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创业项目的选择,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创业工作坊或创业大学生俱乐部,让大学生自己管理内部事务,定期在工作坊或俱乐部举行创业大学生沙龙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对创业大学生有共性的需求进行专题培

训、问题解答。

2.对创业项目运作,实施创业导师制。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大学生,突然来当老板办企业,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导师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言传身教的创业能力教育新模式。以“导师带徒”,请企业家来给已经有明确创业计划的大学生作“师傅”,具体指导创业计划的实施,当企业经营有困难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王志雄以结对的方式邀请了尚阳――浙江一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作为自己的创业导师,他表示从选择项目开始,就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和项目定位,在经营过程中从导师那里学到更多,比如如何控制成本、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开发市场,并通过导师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3.创业大赛活动与现实创业支持相结合。创业计划大赛一直以来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且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如何使之成为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能力的坚实平台,又怎样帮助一些优秀的、有潜力而且有志于创业的团队实现他们的梦想应该成为高校和政府部门各级组织者的现实责任。邀请实战派“专家”担任评委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赛事组织者应该充分利用资源搭建签约平台,既给企业制造“商机”,又给学生创造出路,实现“双赢”。另外还可以创立“创业基金”让赢得比赛的人可以借助于此,至少能够部分跨跃创业资金的障碍,让梦想变成现实。

四、配套基地建设

高校可以投入专项经费、场地进行创业基地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评估,选择有可能、有可为的创业项目,通过为其提供创业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并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提供后续的智力甚至资金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更重要是通过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得创业实践者积累了直接的创业经验、原始资本和客户资源,而且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身边榜样的力量比课堂的创业教育来得更加鲜活和有说服力,创业意识的坚定和创业精神的培育事半而功倍。

当然,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单纯依靠学校的创业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政府、高校、产业三方携手才能真正破解大学生创业率低和创业成功率低的“达芬奇密码”。在此次民生调研活动中,通过对有创业意识的大学在校生和已经实施创业的毕业生典型的调查,他们都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大学生创业培训。二是安排大学生到相关的学校和企业免费学习和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部分费用政府可给予接收单位减税或奖励的政策。三是大学生除家庭支持等自筹资金外,政府和社会可在创业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如政府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帮助有条件的大学生贷款,政府还可设置无息创业贷款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帮助;高校也可以设置毕业生创业基金。四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除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标准化厂房和办公楼,创造一定的创业工作环境,建立大学生创业跟踪服务系统,提供更为完备和持续的创业扶持服务措施也尤为重要。另外,产业应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助推器,企业特别是风险投资企业,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支持、风险资金支持、关键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创业成功率。

上一篇: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用地问题探究 下一篇:立足教育强区新目标推动教育工作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