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的意会性知识

时间:2022-04-19 12:23:09

技术创新中的意会性知识

提要随着我国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意会性知识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由于技术转移和技术基础的意会性,意会性知识构成企业的知识基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关键。根据这种观点,本文建立了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一、意会性知识的内涵

意会性知识是迈克尔・博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博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具体到技术领域,他发现关于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论述并不能把这种能力表达完全。任何一项技术都可被看作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无法加以表达的技术两部分。他把前者称为明言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意会性知识。

技术史家福格森则指出,技术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技术知识即使能被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视觉形式而非以口述或数学形式进行表达的。意会性知识不容易被表达和转移,因为它是难以编码和难以整理的。他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难以规范和学习。意会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难以捉摸,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

二、意会性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了主导的生产要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源于其技术知识基础、尤其是意会性知识基础。意会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的主体。实际上,企业里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储存在企业个体头脑中的意会性知识组成的。据统计,意会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数的90%。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意会性知识的存在,都必然有意会性知识的支撑。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知识,要么是意会性知识,要么植根于意会性知识。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意会性知识是所应用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明言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和转述的外形。相反,作为内容,意会性知识却可以不依赖语言和其他表述方式而存在。正如莱・杨所说:“明言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尖端,意会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意会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明言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

尽管当前发展趋势正走向知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地”增长知识,意会性知识仍将是生产和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大部分知识所固有的意会性本质,意味着知识转化有天然的限制。意会性知识的“明言化”,不可避免地会以牺牲资料或数据为代价,一部分知识将会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殆尽。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本身必然涉及到意会性知识的使用和产生。博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源于个体直觉。科学就是把构成潜意识学习基础的意会性直觉解释或阐述出来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科学创造最初就滋生在这种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直觉的氛围中。依据这个观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认为,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个体意会性知识向集体意会性知识的转化和运用,从而组织的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运用意会性知识以及鼓励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交互作用的能力。

企业的意会性知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在企业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许多专家和研究人员自己也经常难以表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些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而不选择其他,而他们这些说不清原由的选择对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我们只能把他们的这些意会性知识称为“直觉”、“灵感”、“智慧”或者“经验”。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感悟和直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索和判断。一旦这些感悟和思索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三、意会性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从技术创新的观点看,意会性知识是企业创新之源。这是因为,意会性知识既包含着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简言之,意会性知识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连续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它反过来融入个人或企业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累积性增长。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等人认为,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显然有别,不止于此,它们还是互补的,两者的社会相互作用还能创造知识,并且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知识生产过程,即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他们进一步认为,扩散企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知识携带者”把意会性知识从企业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而这种观点认为,当企业环境鼓励个体分享思想共同进步时,伴随着企业个体间相互学习的浪潮,往往会发生技术创新。这再次说明了意会性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虽然意会性知识对一个企业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但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意会性知识极难捕获和传播。实践表明,意会性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徒关系、个别传授及知识管理社区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经常把个体看作知识的携带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个体的意会性知识,企业会识别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以便合理安排他们交流,帮助企业转移知识、完成任务、或是做出对企业有用的创新。与西方国家的企业相比,日本公司的成功在于他们更擅长将某个人的意会性知识转化为另一个人的意会性知识――即建立知识共享的模式,因而也就更擅长于调动意会性知识进行创新。丰田公司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当丰田公司想要把自己的生产技术知识转移给一个新建立的汽车装配厂的新员工时,比如最近天津和丰田合作的项目,丰田会选择二三百的核心新员工,送他们到已有的类似工厂的生产装配线进行几个月的培训和工作。在跟着有经验的老员工学习和工作几个月后,这些新的员工就会回到新的工厂。跟随他们一起回到新工厂的有一二百名富有经验的丰田工人,这些老员工会手把手的辅导这些被遣返的工人,直到确认丰田的意会性技术知识已经完全移植到新工厂。

毫无疑问,意会性知识在彰显公司特色,做好成功准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有鉴于此,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意会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对技术创新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四、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众所周知,知识的社会内生性反映了社会关系网络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和组织构成的,同时强调人类知识的意会性本质以及个体与集体学习的动态联系。所以,意会性知识只能在特定的范围中实践或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传递,宏观的社会环境是学习意会性知识的大平台。企业是无数个体的有效组合,个体的成长背景、教育等特有因素构成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说社会是企业文化的土壤,那么个体价值观就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有机化肥,它们的本质关系和相互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也为意会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氛围。组织学习就是从个体间意会性知识共享开始,通过系统整理转化为明言性知识,完成了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扩散。组织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和企业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无论哪种经验,一旦获得,企业个体就会借助组织有效机制和规则及时地在彼此之间交流互动。在这个经验共享的奇妙过程中,新知识、新概念或新想法也许就跃然而出了。在所有的创新环节中,捕获这些稍纵即逝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企业在创意收集、筛选、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工作的研究开发,把好的创意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技术创新活动到此并没有完成,只有把新产品或新服务变成专利,进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通过销售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利润。事实上,在整个创新过程的主要活动中,几乎都伴随着意会性知识的产生、形成、交流和再创造。体现这种观点的是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图1)

五、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意会性知识之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能够用单词和符号表达的知识只不过是所有可能知识的冰山一角,意会性知识才是企业成功和创新的关键因素。同时,构建了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模型,希望对我国的自主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上一篇: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 下一篇:推行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实现企业职工利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