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信用缺失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08 01:17:17

当前社会信用缺失原因与对策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和载体。然而,尽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取得显著进展,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使信用主体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造成信用市场中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和违约行为,大大增加了信用主体的交易成本,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状况及信用缺失的表现

据报道,在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一)商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一种既利于销货方扩大销售规模,又利于缓解购货方资金不足矛盾的企业间直接信用方式。商业信用缺失表现为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的数额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2003年的中国信用论坛上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从企业信用来看,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间“三角债”及屡见不鲜的逃、废债现象;三是不少广告肆意夸大产品功效,欺骗消费者;四是有些企业为骗取上市资格,虚增利润、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五是一些上市公司在财报中,编造假账,不如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金融信用缺失的表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近年来,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目前银行信用在金融信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银行放款的信用状况令人担忧。几乎所有的银行和信用社都有数额不小的呆账、不良资产,潜伏着巨大的金融危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企业失信形成的庞大不良资产已给我国银行业的健康运行带来了巨大威胁。截止2003年底,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2万亿元,几年来又新增加了1.5万亿元。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信用缺失现象也日益严重,2001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造假行为可谓层出不穷,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资本市场的信用缺失势必影响投资者信心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消费信用缺失的表现。消费信用是提供给消费者个人供其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信用形式,包括由银行提供给个人消费贷款和由企业提供给个人的分期付款。我国客户在进行消费贷款时提供虚假收入证明、担保文件;借款人不按时还款甚至直接逃、废债务;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等现象屡见不鲜。从个人信用来看,2000年7月1日上海率先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大连、广州也于10月下旬宣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这标志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开始由试点步入推广阶段。

(四)中介信用缺失的表现。从中介信用来看,一是某些中介机构如审计、会计事务所不惜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为企业搞假验资,出具虚假验资证明;二是为企业造假账,虚假账务信息;三是有些资产评估机构在资产评估中任意高估或低估借款企业的资产和抵、质押物的价值。

二、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环境。历史沉淀和制度性约束使我国金融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长期以来,企业一直都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是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都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诚信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形成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资源的有效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市场经济观念有所增强,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进程。

(二)缺乏健全的信用惩戒机制。社会缺乏对失信者有力的经济惩罚,失信的成本甚至远远低于其收益,从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对失信者相应的法律制裁。我国的信用立法不完备,尚未形成一套一体化的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现有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和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执法成本过高,债务清偿率很低,债权人“赢了官司赔了钱”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管体系。我国缺乏科学的征信制度和体系,对失信者缺乏相应的披露制度。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导致经济主体失信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是信息没有被充分公开和共享,从而使失信者能够屡屡得逞。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建立征信制度和体系,还不存在征信数据市场。由于缺乏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基本数据,没有建立可供社会共享的国家征信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同时我国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统一信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致使企业的失信行为往往并不构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缺失治理对策思考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制度性硬约束。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一套既能保障权益人的合法权利,又能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的制约机制。为此,首先要在立法上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市场法制明确、完备,制定公开信用信息的法律制度,为中介机构依法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在执法上强调公正的司法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审判力度、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使失信者不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司法处罚,还要使他们在经济上受到惩罚,直到无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立足;二是大力加强执行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受到法律的保护,使违法违约侵犯他人权益者受到法律制裁,使失信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守信企业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

(二)以道德文化建设为支撑,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因此,要深入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失信的惩罚制度。首先,要列出失信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合法信用机构和用户传播其交易的不良信用记录,使失信者名誉扫地,并为之付出经济代价,从而达到防范与震慑的双重效果;其次,要对失信者进行直接的经济处罚和间接的道德谴责,要使其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另外,还要强化政府和各相关机构对信用的监督和惩治力度,使得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使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

(四)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一是要加快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以行业自律为基础的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和以信用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内部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三是加快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以个人资信管理体系的建设;四是要加快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社会商业服务信用体系的建设。

上一篇:创新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下一篇:谈适时制材料采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