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4-18 09:05:07

对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存在偏差,一方面权利“觉醒”,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义务“休眠”,应有的义务观没有树立。所以,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及严格管理等途径,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权利;义务;教育

[作者简介]谢松岭,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谢红岭,呼伦贝尔学院学工处副处长,法学硕士,内蒙古海拉尔010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87―03

一、问题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的基本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这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的主流是好的,面对自身的基本权益,权利意识都很强。调查资料显示,70.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学生在校意外伤害的赔偿责任;58.8%的大学生认为校方不可因学生在校期间有严重不道德行为而对学生给予开除学籍或勒令学生退学的处分;78.3%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有在校方所安排的宿舍和校外出租房之间的自由选择权。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在权利义务观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存在着明显的“缺位”或“越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学生权利“觉醒”,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在权利觉醒的时代,就大学生来说,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违犯校规而随便予以开除;大学生有自由选择是否住校的权利,学校不能以方便集中管理为由禁止学生到校外租房;大学生有达到婚龄选择自由结婚的权利,学校不能以结婚妨碍他人和影响学业为由禁止在校学生结婚等等。合理的利益诉求、正常的主张是权利的应有之义,是大学生正当权利的回归。但是,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对现有法定权益扩大化,或者是“法无规定即为允许”。有些大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调低自己的道德甚至法律底线,提出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非分”要求和不合理的利益主张,哪怕自己的行为与现有法律和社会必须的合理的基本道德底线相抵触,危及社会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

2.大学生义务“休眠”,应有的义务观没有树立。目前一些大学生在权利“越位”的同时,又存在义务和责任的“缺位”。不少大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义务观,头脑中缺乏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意识,认为享受权利是理所当然,负责任是社会和学校的事,尽个人义务是傻瓜,甚至认为校纪校规妨碍了个人自由和权利。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的在校生意外伤害案件纠纷,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诉端。一些大学生不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其读书期间的费用,而且拿父母的钱高消费一点不心疼,没有形成应有的自立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偏差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学生对自己的约束放松,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法律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高校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日益增加,正常的办学秩序容易受到影响,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责任意识和社会协调能力欠缺,也难以及时适应法治社会和责任社会的需要。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亟待探索研究。

二、问题的复杂性

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存在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社会调控机制转轨导致的利益规制机制失范和我们的教育存在瑕疵。所以,目前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问题趋于复杂化。

1.教育的环境发生变化。我国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过渡的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丝钉观念正在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等,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一元走向多元,各种价值观交错并存。另外,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原有的法律也在调整,如原来不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更不能擅自结婚,现在允许了;原来学校可因学生在校期间有严重不道德行为而对学生作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处理,现在则不行了,等等。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经济效益意识、法制意识,但又导致一些学生重知识的应用性、重实惠、重权利,而轻道德修养、轻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不仅受到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法律的“约束”。如一些大学生不讲道德或不尽责任和义务被批评或受处分,动不动就以诉诸“法律”相威胁。而一些老师为“明哲保身”,对学生不道德、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课堂之外,或八小时之外,更不爱管“闲事”,大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姿态。

2.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特别是实行大学生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以及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人性化”,赋予了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所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法制教育中民主和权利问题较感兴趣,而对纪律和责任义务问题却不够重视。如一些老师在强调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及按规定缴纳学费等责任义务性的问题时,一些学生以消极的方式,如不听或议论甚至提出“质疑”等对待。一些老师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口味”,在法制教育中也主要是谈民主和权利问题,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纪律和责任义务的内容。大学生权利义务观教育内容失衡。

3.教育的方式面临挑战。随着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及相关法律的调整,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传统的重外部灌输、轻自我教育的教书育人及重规范、轻引导的管理育人方法不太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欠佳、作用不明显。如目前一些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强调概念、原理、规范的灌输及注重考试分数等方法感到郁闷;为了应付教育,一些大学生只是争取做理论上的“巨人”或考试成绩的合格者。所以,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及大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将权利义务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并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灵活多样、更加有效的方法,将是加强大学生权利义务观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问题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群体,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应以理论说服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为主。

1.依托法律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权益和责任意识。现在我国高校都开设有法律课,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开设公共法律基础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我国几

千年传统的“息讼”、“贱讼”乃至“无讼”的观念影响,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仍然不够,在法律课教学中应强化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为权利而斗争。同时,也要强化学生个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履行遵守法律、法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社会公德及尊敬他人、努力学习、缴纳学费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观念,还应教育大学生勇于承担维护法律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责任,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2.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合理转型。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不断创新。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更新理念,构建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大学生权益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学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同时,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中,要实现程序正义,并疏通大学生权利主张渠道,实施学生权利救济,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学校要依法严格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只把学生看成被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多采用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过于强调学生应尽的义务,漠视学生的权利,甚至侵害学生利益;另一种倾向是忽视学校规章制度,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利,把个别同学的违纪行为也当作个性差异或人身自由来加以宣扬和保护,放弃了对学生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境地。我国现行法律和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不仅规定了大学生的权利,也规定了大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规定缴纳学费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可以开除学籍等。高校应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以管理促进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的形成。

3.转变高校德育模式,加强大学生法外“诚信”、“公平”、“友爱”等思想教育,以德育增强大学生权利义务意识。道德与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特别是在私权领域,道德的教化功能要远大于法律。我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具体规定中增加了大学生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等道德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然而,一方面,由于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实用性的知识教学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量时空;另一方面,“政党伦理”对德育的强人性渗透,学校教育没能真正重视“成人”的德育工作,导致了高校德育的“缺位”和“越位”,不仅一些大学生没能受到合适的德育影响,就是一些教师也没能正确把握德育的实质,德育在学校中没有确切的地位。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灵魂和导向作用。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具有特定的身份和任务,要使大学生履行超越公民基本义务以外之义务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必须不断创新高校德育模式,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包含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和文明礼貌行为三个层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和渗透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又要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加强诚信、公平、节制、勇敢、友爱等伦理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增强责任感,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教育统计与德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