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研综述

时间:2022-04-18 06:31:0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研综述

调研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了解相关人员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理解与诉求,可切实反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

调研设计

1.调研目标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试验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摸清信息技术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调研内容

调研从课标的落实情况入手,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的衔接性等方面。就课程的目标来讲,除信息素养外,是否还包括了为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做准备,为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奠定基础。就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来讲,又可细分为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适量度、内容的难易度等方面。就衔接来讲,如何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内容范围,是否培养学生进入高校时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为信息科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何为进入职业教育或是直接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重要的问题。

3.调研对象

为使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在确定调研地区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四大类别(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公布的《2010中国发展指数》)为主要依据,同时要覆盖前6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市区,照顾到七大地理区域和民族地区,调研选择了全国8个省市,即黑龙江、宁夏、安徽、河南、江苏、广东、云南和北京,省内按3×3×3的原则抽取调查学校,即依据省内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个地区/市,每个地区/市再按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所学校。

为了获得来自实践层面多个涉众群体角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调研选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省、市(区)级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和2012年秋季在读的高三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4.调研方法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调研需要全面获得信息技术教师对课标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采用了以半结构的深度访谈为主,辅之以小范围的定量调查的调研方法。对教研员来讲,由于各地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数量相对较少,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访谈法。为能全面而真实地获得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感受和认识,且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调研实施概况

调研自2012年8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上旬结束。调研过程中,共有175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了面对面的访谈,有283位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有63.3%的教师专业背景是计算机,23%的教师专业背景是教育技术。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13%,46%的教师具有中教一级职称。整个调研过程共访谈了41位信息技术教研员(38位专职教研员,3位兼职教研员)。调研共抽样了71所学校,每所学校大约10%的在读高三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

调研结果与分析

1.目标与价值取向

本世纪初,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为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信息技术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课标的实施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调研显示,小学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到65.8%,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到79%。面向一般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需要超越技能操作层面,探究技术背后的方法、思维的需求越来越高。

2.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

从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规划来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注重三维目标的相互融合,课标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逐渐探索形成了一些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典型教学方法。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革新之中,在中小学教育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

课标规定的课程结构是1个必修模块,5个选修模块,并将必修模块看成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在逻辑上完全自洽。但调研中大量数据表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已不符合目前学生的基本情况,必修模块的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重复率过高。5个选修模块的选修率不同,《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2个模块选修量较大,《算法与程序设计》仅有少量的选修,而因师资水平、软硬件配置不到位,《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实施困难。调研结果还显示,人们普遍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不能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希望多一些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设计的能力的内容。

4.内容的适量度

相对于每个模块最多36课时的课时量来讲,调研显示,有62.5%的教师认为目前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相对过多,在必修模块尤其明显,课标规定内容与课时量极不匹配。另外,10.5%的高中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内容广度大,66%的高中生认为课程内容广度一般,22.4%的高中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内容不算多,课标涉及的内容广度基本符合学生的需要。

5.内容的难易度

调研结果显示,12.3%的高中生认为很容易掌握信息技术课内容,49.4%的高中生认为能基本掌握信息技术课内容,可见内容的难易度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各模块的内容来讲,必修模块的内容主要侧重各种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简单技能的操作,其广度较大而难度较低,而选修模块的部分内容难度较大。

6.内容的衔接性

目前,信息技术课仅有高中阶段的课标,而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没有关于不同学段应该学习哪些内容的统一规定,造成了部分内容的重复。调研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数学中的“算法初步”关系处理不得当,两者之间没有充分的协调;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案例选用存在较多的重叠;必修模块没能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应有的基础。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部分属于“操作性”的内容,难以适应信息类学科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支撑高中之后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发展的需要。

7.教材的使用

信息技术课有5套经过审核的教材,65.7%的教师认为各版本教材内容与课标内容基本一致。但是,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存在更新缓慢、内容滞后的缺点。调研显示,因课时有限、内容不适当、学生起点水平差异大等,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教材难以指导教学,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实际利用率较低。

8.课程的评价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省市都有省级信息技术会考,而会考考纲的内容主要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测评,很难实现对学生完整信息素养的评价,与课标设定的课程目标不一致,考前大量做模拟题、突击复习、机械记忆题库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变成了技术的简单操练和基本知识的简单记忆。

此外,课标中规定的评价方式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以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师平均要教授6~10个班,有的多达14个班,过程性评价方法较难进行。

9.其他问题

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其中,48.4%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不完善,26.5%的教师认为师资力量不足,28.3%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访谈中,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还反映了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部分地方零起点的学生达到了30%。

上一篇:如实申报成交价格才能成为善意第三人 下一篇:顶尖者永远有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