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初中物理思维

时间:2022-04-18 05:03:58

浅谈构建初中物理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要求从生活中来,并指导、服务于生活。这要求我们要用有效的物理思维方式且时常留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能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使初中学生建立物理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想象――思维的起点与源泉

学习物理这门课伊始,同学们兴趣浓厚,然而经历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由喜欢到怕继而生厌,致使学业失败。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何让学生长期保持不衰的兴趣呢?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推陈出新,激趣创新,②揭示矛盾,设疑生趣;③故事开场,引趣;④悬念制造,好奇心生;⑤科技热点,激活思维,⑥电教手段,吸引注意;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多方引导,避免方式单一,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一章“运动的快慢”这节时,一学生看小资料时提出:假若光速只有蜗牛爬行速度约1.5×10-3m・s-,你会见到怎样一个世界?全班立即沸腾起来,纷纷设想,唯恐落后。一个学生用极为传神的话语点出:咫尺天涯。这一想象激活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知识和看世界的角度。

二、体验探究,合作互助――思维的升华与扩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评估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及合作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探究可理解为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直接体验研究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其重要性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深层的思考,为解决现实的问题

作好铺垫。

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和互助合作,经历科学家式的探索历程。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能揭示隐藏在日常的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逐步产生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在讨论、研究问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体会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严谨细致,踏实自信的品质。科学研究需要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提出问题要有大胆的想象,解决问题更需锲而不合的精神,历经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立足STS,人文渗透――思维的延伸与跃迁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为此应经常开展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例如,中国载人飞船相关知识讲座,并要求他们分析航天技术对于人类的利弊。应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活动,如利用课中的疑问、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办物理STS小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并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灵活应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环境建设活动。营造浓重的科技气息,使学生虽身在校园却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体验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以期获得思维的大跨跃。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中学)

上一篇: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 下一篇:跟叶圣陶先生学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