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叶圣陶先生学科普知识

时间:2022-07-24 01:57:09

跟叶圣陶先生学科普知识

“前记”1988年叶先生逝世,我写了副挽联:上联是“四十年承教,学习读书、作文、做人、处事,一辈子受用不尽,如今痛失恩师”;下联是“八千里随行,考察、做工、务农、育才、编书,多方面得益很深,往后永念遗范”。此外,我还跟叶先生学了不少科普知识和哲学常识,下面讲些实例,供教育工作者研究叶先生是怎样“因人施教”的,怎样具体运用启发式教育的,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促进“师生互动”的。

热胀冷缩

1961年,我随叶圣陶先生去武汉调研。有一天,参观长江大桥。在桥面上走了一段,忽然发现有一条整整齐齐的横切裂缝,切口两边都镶着一把犬牙交错的不锈钢的“锯”、“齿”,看来可以完全吻合。叶先生考问大家;“你们知道这道缝是干什么的?”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排水的吧。”叶先生点了我的名,“晓风,你说呢?”我说:“这是给热胀冷缩留的余地。怕热胀冷缩毁了大桥。那裂缝的宽度应该是根据材料的膨胀系数精确计算出来的。”后面跟上来的大桥管理处负责人听到了我的回答,就说:“史秘书说的完全准确。这道缝在建筑工程上很重要,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给大桥造成的危害,所以它的名称就叫‘胀缩缝’。史秘书是‘清华’还是‘同济’毕业的2”我说,“我是个中学生。这点知识,还是今天早上刚从叶先生那里学来的,真正是‘现买现卖’。”出于好奇,大家急切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我说:“今天早餐剥鸡蛋,很烫手,不好剥,我就拿冷水浸了一下,很快剥开了。”叶先生说:“这个方法好。你知道是什么原理吗?”我说:“小时候,看大人就是这么剥热鸡蛋的。从来没想过是根据什么原理。”叶先生说:“根据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蛋壳跟蛋体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就形成了空隙,你就很容易地把它剥开了。你再想想,日常生活里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我说:“冬天,屋里没生火,一杯热开水往玻璃板上一搁,啪的一声,玻璃碎了。这是不是热胀冷缩惹的祸?还有,冬天买鞋,要宽松些;夏天买鞋,合脚就可以。这是不是给脚的热胀冷缩留点余地?”叶先生说:“对!这就叫‘举一反三’,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刚才讲的热胀冷缩啦,膨胀系数啦,都是叶先生早晨教的知识和‘举一反三’的方法。”众人听罢,啧啧称赞。一位地方领导同志说:“喔!史秘书!我真羡慕你,在叶部长身边,能学到多少好东西呀!”叶先生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忙说:“主要是他好学,用心思。”

叶先生有一个习惯,一定要把白天在现场没有来得及说,或者是不便说的话,再跟我讲讲。那天也不例外,回到旅舍,吃罢晚饭,话题转到了“热胀冷缩”。叶先生说:“还有比较深的一层意恩,在桥上没顾得上说。‘热胀冷缩’是一条自然规律,人们没法把它改变为‘热不胀,冷不缩’,更不能改变为‘热缩冷胀’。但是人们认识了这条规律,可以‘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你可以利用它剥鸡蛋;大桥设计者可以化解、防止它的危害。前些年,有些方面硬要去改变客观规律,吃了大亏。现在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就是在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趋利避害’。”

木本与草本

1962年5月的一天。我陪叶圣陶先生去公园看牡丹。叶先生忽然考问我:“牡丹跟芍药有什么区别?”我说:“牡丹开花早,芍药开花迟;牡丹花朵大,芍药花朵小;牡丹高,芍药矮:牡丹叶大色深,芍药叶小色而浅;牡丹耐旱,芍药喜雨。”

叶先生问:“是书上看来的,还是观察实物得来的?”我说,“花期迟早和耐旱喜雨是书上看来的。唐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里有这样两句:‘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宋王禹偶《暮春》:‘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又读过一封古人的函札,开头两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从这几句诗文里知道,牡丹农历三月开,芍药农历四月开;‘早甚’,要‘移(植)芍药’。其他方面的比较,都是通过观察实物得来的。不知道对不对。”叶先生说:“大致是对的。可是诗文中得来的只能做个参考。你还是得先弄清楚,作者是哪里人,当时写的是什么地方,因为各地的水土、气候不一样,物候也不同。至于‘旱甚’、‘移芍药’,不见得牡丹就不需要‘移’,由此得出‘牡丹耐寒,芍药喜雨’的结论是靠不住的。同样,农历三月,南方是暮春,北方是仲春。这里倒是用得着陆放翁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牡丹跟芍药的区别,你说的都是不同之点,而不是本质区别。”

我问,“本质区别是什么?”叶先生说,“牡丹是木本,芍药是草本,这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我问,“为什么?”叶先生说,“你说的那些不同之点,哲学上叫‘非本质区别’,因为人们可以改变它。芍药花期晚,你可以增加温度、光照等,让它提早开花;芍药花朵小,杆矮,叶小色浅,可以多施肥等方法改变它;唯独不能改变草本为木本。同样,也不能把牡丹的木本改为草本。否则,芍药就成牡丹了,牡丹就成芍药了。所以说,改变不了的区别,哲学上叫‘本质区别’。”我说,“这个道理,《实践论》、《矛盾论》里讲得很透彻。”叶先生说,“是呀!可恺有的时候,大家头脑一发热,把这些道理全忘了。可见,认识了的东西,未必都能理解:理解了的东西,未必都能实践。”

上一篇:浅谈构建初中物理思维 下一篇:学校管理的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