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谐”

时间:2022-10-03 09:41:09

自从我们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一词几乎随处可见可闻,为其作注者也很多。比如,前一段时间,在一家权威媒体听到某嘉宾解“和谐”日,“和”,口边有禾,即人人都有吃的,强调的是物质文明:“谐”,从言从皆,义即人人都有话语权,强调的是政治和精神文明(以上为某嘉宾谈话要旨,非原话)。诸如此类解说,乍看似乎甚为达旨,但深究起来,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至少应是较为肤浅和不全面不准确的。

那么,“和谐”一词的本义及要旨到底又是什么呢?全面深入理解“和谐”一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所谓“和”(音h e),《新华字典》(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在解为“相安、协调:平息争端”之义时,皆写作“稣”(音h e)。《学生实用古汉语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版)的“和”(h e)字条注其相应的繁体字亦写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的“和”,只读h e,义即“相应也”,表示相和应的意思。显然音、义皆不合今之“和谐”之“和”。而《说文》亦有“”(h e)字,义即“调也。从龠,禾声。”《说文解字今释》(下简称《今释》。汤可敬撰,岳麓书社出版发行)释曰,“,(音乐)和谐。从龠,禾声。”(注:原文多繁体字,引时简化)。综上分析,今之“和谐”之“和”理解为古之“”字,应更为准确。

再说“谐”(音x i e)。今之现代汉语字(词)典或古汉语字(词)典写“谐”或作“”(音x i e),但其义皆相近,即“和谐协调、配合得当”之义。而《说文》既有“谐”,又有“”(xie)字。许慎解“”曰“”(音he),从言,皆声;解“”曰“”,从言,合声。《今释》一书皆释为“和谐”之义,强调的是言语相合也。再看看“”字。《说文》曰,“,乐和谐也。从龠,皆声。”《今释》释曰,“,乐声和谐。从龠,皆声。”《唐书・尧典》也说,“八音克”,即“八种乐器的声音能够和谐”。从义和音相比较看,“谐()”义当是今之“和谐”一词的题中之意,但远没有“”字更加精当全面。特别是徐灏在《段注笺》中说,“龠,以和众声也,故艏字皆从龠也”。从这句话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两字搭配联用早已有之。可见,“和谐”之“谐”理解为“”字应更加精准。

正如徐灏说,“龠,以和众声也,故熊字皆从龠也”。因此,搞清楚“龠”字的来龙去脉对准确深入理解“”一词就尤为关键。

龠,音(y u e),会意字。《说文》日,“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俞;命,理也。”《今释》释曰,“龠,乐器中编竹而成的管乐,多孔,是用来调谐众乐之声的主乐器。由品字、字会意。是(乐曲)有条理的意思。”(注:尽管朱骏声之《通训定声》、郭沫若之《甲骨文字研究》对“龠”字解释略有不同,但谓其与音乐或乐器有关是一致的)。从以上对“龠”字的构字及解释看,用“龠”字作为“”一词的形部(、两字皆为形声字。禾、皆为各自声部),表明“”一词本义应是像音乐一样协调而富有韵律,其涵义应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合规律性,二是合秩序性,三是合协调性。合规律性是通过音乐内在的极富规律性或韵律性、同时又极易被感觉之特质来作比和体现的;合秩序性是从“龠”字构字的本意特别是字的会意法(即聚集汇编竹简需要秩序、条理)看得非常清楚:合协调性,表示了两重意思,第一,“众乐”之声可以协调,第二,这种协调需要服从“主乐器”。

分析推断今之“和谐”一词应为古之“”一词意义有二,一是去伪,二是存真。去伪,即是消除对“和谐”一词理解或解释中的浅尝辄止、以偏概全甚至是误释讹传现象。存真,即是从“和谐”一词的本义,可以显见“和谐社会”的应然状态;其三层内涵又深刻透视出“和谐社会”的使然途径和要求,即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和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本质上就是在强调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自身以及相互间的规律性;构成事物各元素的秩序性和社会伦理性;组织协调好构成社会的各元素,最大程度发挥其“构功能”。因此,搞清楚“和谐”一词的本义和要旨,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使命 下一篇:作业评语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