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艺术家的使命

时间:2022-04-18 03:04:09

中国梦与艺术家的使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其标志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和军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兴盛。简言之,硬实力固然重要,软实力的影响更强大而久远。艺术家作为社会一分子,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作为专门从业者,艺术家又是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在全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强国的启示

纵观整个世界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民族的强盛都与文化艺术的发达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等,莫不如此。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13世纪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引导近代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文艺复兴”所发挥的作用之大,无须赘言。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提香、布鲁盖尔、乔叟、莎士比亚等艺术大师烛照古今的崇高地位,更是成为他们祖国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是相关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仅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和军事强国,但它并没有满足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老大地位,而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做足了文章。他们在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培育了迪士尼、好莱坞、奥斯卡奖、格莱美奖、东尼奖、艾美奖、普利策奖、惠特尼双年展等具有一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机构、奖项和展览活动,制造和输出文化艺术的概念和产品,获得了难以数计的经济收益,更通过这些机构、奖项和展览,并借助画廊、拍卖会等形式的资本运作,主导文化艺术的评价标准,引导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文化艺术大国。

二、现实的问题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到来的“读图时代”“娱乐时代”,一方面表明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伴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和传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目的的迷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要求艺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喜闻乐见,这一指针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并产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讲话》已不能作为指导文艺创作的唯一纲领,因为政治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服务、为人的精神需要服务是艺术的重要功能。因此,题材、内容、表现风格的多元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近30年来我国艺术发展中越来越严重地偏离艺术本质和规律的现象,部分艺术工作者将艺术为政治服务理解并表现为向政治(确切地说是向权贵)献媚,比例相当高的成名艺术家更多地是将创作作为博取名、权、利的手段和途径。

其次是创作过程的粗浅。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然而近20年来,不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越来越粗陋浅薄,在构思立意、题材内容、手法技法等方面几乎毫无创造性可言:有的因袭古人的艺术遗产,有的贩卖国外的艺术成果,有的毫无根据地标新立异,有的粗制滥造、粗鄙庸俗,等等。简言之,这些“艺术”既不展示创造的价值内涵,也未将“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追求的目标。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俨然成为当下中国艺术的“关键词”。

还有,就是艺术评论的混乱。某种程度上讲,艺术评论是艺术创作的延续和升华,是专业研究人士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解读、评判和提升,可以促进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得以更好地实现。但是,近20年来,我国的艺术评论变得不再严肃,而更像是一种游戏:一方面是评论者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对艺术少有研究甚至完全外行的官员、名人和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艺术评论已经司空见惯;另一方面,不少艺术理论专业人士热衷于策划、评论,且评论内容完全是吹捧,不管作品如何低劣,评论者都能以生花妙笔夸奖得“独步古今”“世界一流”(此现象在美术界尤甚)。面对这些“歪嘴和尚”不负责任地评论,以及由作者、评论者和传媒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内行人对此自是不屑一顾,但对艺术造诣不深却又热爱艺术,希望了解和理解艺术的受众来说,这必然会导致艺术标准的混乱;而对于艺术消费者来说,则无异于谋骗钱财的“共同犯罪”。

三、艺术家的使命

在现代传播媒介空前发达的当下,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途径和机会,当然艺术家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首先,艺术家积极宣扬“正能量”。正能量的核心就是真、善、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真、善、美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完全对应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取得重大发展成果的同时,社会矛盾也相对尖锐,所以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表现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表现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题材,并以正面的褒扬为主要表现手法,从而对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固然可以多种多样,但形式优美的艺术作品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感官的享受和精神的抚慰,促进欣赏者内心的和谐,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

其次,艺术家应着力发展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其艺术要有鲜明的个性,才能在艺术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理,一个民族的艺术也应建立和保持独有的风格特征,方能跻身世界艺术之林。中华民族的艺术因其特有的东方之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传统艺术受到怀疑甚至否定,学习西方被看成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出路”。然而1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因为文化基因和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中国人很难真正学好西方的艺术,即使水平能够跟西方艺术家比肩,也不可能获得同等的认可和尊重。原因很简单,在西方艺术面前,中国人作为“他者”的身份永远不会改变。因此,要建立艺术的主体地位,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就必须扎根本土的传统,吸收民族艺术的优质养分。当然,学习、继承民族传统,并不是固守陈规,食古不化,而要积极融入时代元素,适应时展的形势和需要,体现浓郁的时代精神,既使传统艺术焕发勃勃生机,又让当代的艺术饱含民族韵味。唯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恢复历史的荣光,成为文化艺术强国。

再次,艺术家要注重引领大众的审美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但文化生活的品质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低俗化的倾向。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普通大众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往往是直觉的、朴素的,对于内容和形式相对复杂的艺术作品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既不利于他们通过艺术欣赏获得审美享受,也不利于全民族审美素养的提高和高水平艺术消费群体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而会制约文化艺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并形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艺术家在积极开展创作的同时,还应该承担起对广大民众包括下一代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此外,艺术家还应推动健康的艺术市场机制的建立。一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制于它的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艺术市场的发育更晚,故而在实际运作中可谓乱象丛生,比如恶意炒作、……这对艺术市场的发展不利,对艺术的发展繁荣更加有害。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艺术家应秉着应有的良知和对民族艺术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维护健康的艺术市场环境,促进艺术市场运行的规范化。

总之,在全民族都在积极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潮流中,艺术可以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艺术家自然也不应该缺席,而应该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上一篇:Macworld:本土参展商创新不断 下一篇:疯狂的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