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漫水》中的乡土建构与审美批判

时间:2022-09-19 07:42:52

论《漫水》中的乡土建构与审美批判

王跃文最新作品《漫水》,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为一体,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王跃文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理想而又现实可感的漫水世界。《漫水》是一首悦耳动听的牧歌,也是一曲当代农村即将走向衰败、美好难续的挽歌。作家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是喜乐与哀愁:面对乡土中的真善美,作家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乐;同时,尽管传统乡土社会具有诸多美好,也无法逃避现代文明的种种侵扰,使得中国乡土社会走向瓦解,其命运变得不可确定。美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可以说,美丽是忧愁的,这是作家潜隐于内心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美好难续的忧伤。王跃文的《漫水》具有很强烈的乡土情结,同时也具有很鲜明的审美批判意识。作品所建构的浪漫的审美世界,真实感强,时代性突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也能为我们当下精神日益荒芜的人类提供一个灵魂栖息之所。王跃文在作品中,既完成了自己的审美建构,也用这种审美建构完成了对当代乡土社会走向裂变所出现的种种弊病的审美批判,对现代都市文明本身所凸显出来的人性、灵魂、伦理道德等问题也有辩证思考。

一、《漫水》的乡土建构

《漫水》建构了一个充满浪漫与想象的审美乌托邦式的乡土世界。这种乡土世界的社会特征是和谐,到处充满了温情。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情感、伦理关系,而不是利害关系,功利性计算思维在这个乡土世界中是受到排斥的。虽然这个乡土社会有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因素对整个乡村没有主导性,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主导着这个乡土世界。王跃文的这种乡土建构具有很强烈的牧歌性质。当代中国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伴生着社会的进步,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社会弊病,最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之人性的萎缩,伦理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整个社会屈从于工具理性和功利性思维。反观都市弊病,王跃文的目光投向了乡土世界,用乡土世界来对视都市现代文明世界。应该说,作家的这种乡土回归主张,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情结。当然这种原始主义情结的基本动因在追慕真实、自然,寻找美好,本身是对真善美的诉求。

作品所构建的这种理想之境在表面看来,是作家的审美建构。但事实上,更具有现实可感性,不虚幻,真实感突出,特别能激起有相同生活体验的人的共鸣。王跃文的“漫水世界”现实可感,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身同感受。当然一方面,“漫水世界”正是我们当下的乡村世界,从地理上来说,就在我们身边;从时间维度来说,就在当代的中国,甚至可以说,就在当下。也可以说,这种人性之真善美的各种表现样式还保存在现代我们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在各种日常生活形态里还能看到这些美好样式的影子。这些美好是人们内心最为温暖的地方,也是人们最为期盼的地方,代表了人性之真善美的理想之境。可以说,这是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浓厚的地方。

二、《漫水》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漫水》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其一,是对现代都市文明本身的批判,这种批判隐伏在文字背后;其二,是对乡土本身的批判,这种乡土批判虽然淡化在作品中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但是依旧凸显其积极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漫水》在完成“漫水世界”的审美建构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展开对现代都市的审美批判。乡土世界的审美构建和对都市、乡土的双重的审美批判,这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反观对照,互为支撑。

王跃文审美批判的内在逻辑起点是:都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丧失了其原本持有的、而现在乡村中依然拥有的东西,比如人性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伦理道德之朴实厚重等等。一句话,乡土审美世界的构建,反观了当代都市现代文明的缺失,乡土的理想之境反观了现代都市文明的种种弊病。也可以说,现代都市文明,包括当代中国在内的各种都市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功利性思想和计算思维的主导之下,人性、道德以及灵魂等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在漫水,虽然存在很多生命的扭曲样式,但是整体上漫水是一个乐园,人们一方面保持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通过劳动,人们从自然中获得赠馈,维持着亲密而令人满意的世俗生活,保留了日常生活的神圣意义,人们在此显得心灵宁静。而都市文明丧失了群体的和谐和心灵的宁静,特别在心理上面出现了太多的扭曲与变异,甚至使人显得面目可憎。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性、道德、灵魂等精神层面上的问题,这是《漫水》在完成乡土理想世界的审美建构背后的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思想的潜隐层面。

事实上,对文化他者以审美幻想进行揣度很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失误;或者说,对任何一种文化,单一的理解维度都是狭隘的,比如单一的赞颂或批判,都有可能带来误读。面对着漫水这样一种传统乡土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对其美好的一面进行歌颂。实际上,像漫水这样的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其走向变化甚至走向扭曲的命运具有典型性。它们最终无法逃避现代文明的侵扰,现代都市文化在慢慢改变它们的文化特征,它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很难做出选择。实际上王跃文内心对于漫水乡土世界里的各种美好在进行挽歌式的赞颂时,其内心还有潜隐于内心深处的痛,痛在美好不再。美的另一面往往是脆弱,所以,美丽是哀愁的。王跃文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漫水传统乡土文化的未来命运进行了反思,为漫水不确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担忧。比如强坨老婆出走多年未归这件事,也在预示着漫水世界的脆弱;强坨老婆出走的原因,当然有当事者本人自身的问题,比如强坨的性格缺失、品德问题,但是很显然也是因为漫水这个地方的贫困。这种贫困使得乡土中人性失去其美好,走向扭曲、变异与丑陋,这是乡土社会的悲苦所在。

作品把这种悲苦淡化在漫水乡土世界的温情脉脉里,但是越是淡化,越是凸显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这些都预示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命运的不可捉摸,这也是作家内心的隐痛之处。作品中强坨偷盗龙头杠,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这事件凸显的现实意义非同小可。它隐含了现代功利性思想、金钱计算思维对漫水的渗透,也说明漫水世界传统中的那些道德良知、伦理规范在面对这现代的功利性思维时的脆弱。漫水的乡规民约虽然依旧在用传统的文化样式、生活样式维护日常生活,这种维护也依旧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在减缩。人们用传统的丧葬仪式——“推棺”,惩罚强坨的罪与恶,强坨也终于跪倒在冰冷的水塘里表示忏悔,忏悔自己的不孝与恶行。但是仔细思量,强坨这种罪与恶的认识与忏悔,并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于外在压力,应该说,强坨的心里,金钱的力量还是大于良知。金钱力量大于良知,这本身就是现代都市社会的行为逻辑,不管我们从道德伦理维度愿不愿意接受,这种行为逻辑毕竟是一种存在事实。强坨的堕落,有着预示作用,那就是漫水这个美好世界里的纯净、粗朴而真诚的人性,在走向失落。资本逻辑大于感情、伦理力量,中国任何的传统社会,也最终无法逃离,这是像漫水这样的传统乡村社会走向失范的背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说,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时,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究竟走向何方,这让人深思。所以,王跃文的“漫水世界”的乡土构建和审美批判,就具有了象征作用,更具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娱乐至死 抑或向死而生 下一篇:Macworld:本土参展商创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