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衔接初中地理知识

时间:2022-04-18 02:22:29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衔接初中地理知识

摘 要: 由于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设置和考试不同,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这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关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 衔接途径

当前,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和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我国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以我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这里地理课程在初中的开设情况是初一和初二学习地理,初三不学地理,高中阶段从高一再重新开始学习地理,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出现“断层”。初高中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高中地理知识及能力体系的构建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因此,目前初高中地理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学的难题,亟待解决。

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做好衔接呢?我认为并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衔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看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这是因为外界各种刺激作用于人时,人将做出怎样的反应往往受到态度的调节和制约。初中地理是会考科目,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其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也不够重视,上课时老师把主要内容讲一讲,学生在教材上画一画,课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会考前临时突击,会考一结束就把教材扔到一边,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地理课程有趣性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融入到教材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举了大量身边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知识。如:我们早晚看到的太阳为什么又大又红?交通信号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如何利用影子判断方向?汶川大地震是由哪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恶劣后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解释,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地理与其他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运用到相关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引导学生回忆篝火晚会的情景,运用物理理论解释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却又在四周落下?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画出空气运动图,习得“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一知识点;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运用洋流解释历史的诺曼底登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这能够使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需要学习,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控制程度比较高。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尝试,我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充分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课下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课标初中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目标。近几年初中地理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调整。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然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识图、用图是地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不知道怎么看图,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记图、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地图则难以弄懂和解答此类问题。每次做题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就动手查地图册并有意识地记住,通过不断做题积累与完善,最后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一个可以上下翻转、平面展开、自动定位的地球模型,形成“脑地图”。几乎做一切地理题都可以用到它,这是学好地理的一把金钥匙。以易出错的“时间计算题”为例,可用地图册上“地球俯视24时区图”,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可以左右转动、南北颠倒的地球时区图。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就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此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就会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将地理知识与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是每个地理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和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初高中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黄流凯.地理――可以这样学.地理教育,2014(3).

[2]俞立中.对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地理教学,2012(5).

[3]沈穗芬.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4).

[4]孙文华,徐强强.地理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初高中地理衔接.地理教学,2014(6).

上一篇: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看地图符号 下一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思路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