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提升作文能力的新视点

时间:2022-04-18 12:31:05

真实提升作文能力的新视点

摘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文化世界中建立与自身思维的真实关联,在课堂中体现"思维型教学文化",唤醒厦门学生的岛民意识,使之在现代散文中进行本土化追寻;训练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能力,思考生活点滴与文学的真实关联.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时尚化,个性化,从而真实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思维型教学文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96-01

现今的教育现实是,学生的写作空洞无物,为文造情,教师的教学方式脱离生活,模式单一,教师为让学生形成"求稳"的文风而疲于奔命,学生为形成充满"匠气"的文章而反复操练,教师的作文教学应当如何调整?学生的思维个性应当如何呈现?这是笔者提笔写下此文的思维起始点。

笔者踏入高中教学领域之初,恰逢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就个人拙见,改革中的语文作文教学确实不应只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应当是还原到人本主义的一次努力尝试,教师不再是教学的边缘人,在世界各种的思潮的冲击下,教师可以大胆的让高中语文与现代中国的衣食住行来一次亲密接触,亦可将仍活跃在今人血统中的古人的爱恨情仇还原出来,学生可以将现实的世界与文学的世界打通。

1.唤醒厦门学生的岛民意识,使之在现代散文的学习中进行本土化追寻

新课改的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录了洛夫,痖弦,纪弦等一系列现代台湾文人的作品。也收录厦门知名文人舒婷,林语堂的代表作品。舒婷是厦门中学毕业的,林语堂的故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约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文学就在身边,这些作家的生平一旦在课堂上借由图片视频等现代工具传达到位,文学的香气立刻能在课堂散开,学生产生亲近之感是必然的,每一朵花都有它盛开的时机,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所需要的,只是合宜的时机。而这些时机的创设,就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不能绕开的必经之途。

然后告知学生这些身边的文人他们曾经进行或者正在进行的毕生的追求——本土化尝试。中国社科院2010年7月29日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中已经将厦门列为最靠近宝岛台湾的一个最安逸的处所,但厦门文人绝不满足于在本土的象牙塔里自我陶醉。他们和台湾作家一样,一代代的在进行本土化尝试,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追寻,是想保有闽南文化在华人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而其中的集大成者,当推洛夫和林语堂。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边界望乡》节选

林语堂,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不仅仅这是他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在书中闽南话、闽南风俗集中得到了体现。从1966年定居台湾开始,林语堂更是十分卖力的追寻故土文化的点滴踪迹。

这时的学生会惊觉,脚下的土地就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我们无视的一只白鹭,一曲鼓浪屿之波,一座五老峰上孤单的古坟,甚至凤凰树下的一朵落蕊都是写作的素材,都是让我们产生无数写作欲望的起点。不了解故土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哑巴。"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主题。

在此简要记录当时学生的写作片段:

同一块土地上,应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同一个时代里,应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但物质条件的优越化正在逐渐模糊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差异,生活由此成为现代人脑子中的"生活"——那就是"平庸"。

我们的人生岂能如此草草收场?

我们怎么能忘记了 ,我们应有祖上国姓爷郑成功的追寻自由的勇气,我们应有闽人开闽地时托志乱世,辗转九州的斗志。故土的记忆不能永世尘封。

撇开功利的评价标准,我们暂且不论他是否符合高考的各项发展等级,但是该生血统中的对于故土的某种迷恋的感觉究竟是还原出来了,也可以说是将现实的世界与文学的世界打通了。并且是用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清晰的传达出来。

2.训练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能力,思考生活点滴与文学的真实关联

叶嘉莹曾说过:一般出色的文学家,其成功的元素,大抵有如下,一则以生活体验过人的深广取胜;一则是以其写作技巧过人取胜,再一则,是以一种迥异于常人的心灵取胜。这三者的后两者,基本适用于各个时代的天才少年,只有第一者是可操作的,也较适合现代的集体授课模式。因而笔者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譬如同样要传达寂寞的心境,经由王维,李商隐,圣埃克苏佩里,郁达夫,林语堂等文人对"寂寞"一词的体验都有不同。

心灵通透的王维说"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应是深夜借助音乐派遣寂寞,谁想反而深陷。

义山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乱世诗神望月时瞬间产生的寂寞。

圣埃克苏佩里说,"小王子,永远永远的等候着另一个星球上属于他的玫瑰。"这是心灵纯净度极高的法兰西民族才感觉得到的寂寞。而李商隐与圣埃克苏佩里虽处不同时空,但其寂寞的思绪都是因为望月的姿态而产生。

郁达夫说"北国的槐树,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样的一个乱世,郁达夫无疑一个是清醒而温柔的寂寞者,他活过的那样一个秋季,因为他而让无数后人无限留恋。

林语堂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你会有种莫名之感。这是林语堂式的平民的寂寞。

同样是抽象的寂寞的情绪,不同的作者会将它投射在不同的时空的某个纤小的瞬间,即兴,率性,但都十分动人。所以张潮会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所以此时此刻的"点滴"和"有限",正是彼时彼刻"无穷"和"无限"的具体而微。

陆游《夜吟》说道,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没有尽心尽力的生活过的人谈何为文?人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一定会影响到写作能力的。

课堂一结束,就有一个学生写上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由龙岩来厦就读的学生:

我是龙岩人,我自小就习惯同姓的千人大家族同住一个土楼,可惜,我封闭的故乡生活容不下我遥远的理想,每次要离家奔赴厦门,一一的告别土楼中的内亲外戚都要耗掉我大半天时光。特别是元宵节后离家时,回忆中满世界都是烟花燃尽的味道,还有泪珠的味道。是不是所有的灿烂都需要靠眼泪来换取?

因此 笔者的作文教学总是试图暂且将功利主义写作教育流程搁置,同时努力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针对学生对审美的内在需求,因势利导,采用情境教学,努力缩小学生和老师,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极大的拓宽了作文教学的时空维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热点问题冷思考:透视中国基础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2]叶嘉莹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

[3] 《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 源成文化图书供应社 1979年6月

[4]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语文作文 下一篇:"局部"揣摩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