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与“小”的不对称性及其成因

时间:2022-04-17 06:50:45

摘要:“大”与“小”是组最常见的反义词,但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体现在语义、语用、语法层面上。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心理认知和修辞认知两方面。

关键词:大;小;不对称性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大”与“小”是众多反义词中最常见的一组,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都被认为是语义明确、语用简单、语法清晰。实际上,仔细观察“大”与“小”在生活中得具体用法,可以发现汉语普通话中得“大”与“小”在语义、语用、语法功能上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大”与“小”初看是一对完全意义上的反义词,但“大”的适用度明显大于“小”,本文将浅谈这种不对称现象及其成因。

一、“大”与“小”的不对称性

(一)从语义层面看,“大”与“小”的语义并不完全对称

“大”与“小”的组合有不少是有“大”也有“小”的情况,从组合构成上看是对称的,但具体的语义是完全不对称的。“大”组合的词语和短语在感彩上往往倾向于褒义,“小”类的组合使用的情况在感彩则相反。周静先生曾对这类词语进行如下归纳:

大肚子(怀孕妇女;饭量大的人)――小肚子(小腹);大菜(鸡鸭鱼肉等荤菜)――小菜(素菜);大车(牲口拉的车)――小车(手推车);大衣(西式外衣)――小衣(衬裤);大动作(大规模行动)――小动作(不正当活动);大篆(六国文字)――小篆(秦朝规范后的文字)

上面八六组的词语分别是六种不同类别的不对称,“大肚子”与“小肚子”是类属的不对称,前者指的是人,而后者指一个身体部位。“大菜”与“小菜”是价值不对称,人们在这里习惯用“大”代替荤,用“小”代替素。第三组是属于实指不对称,第四组属于分类不对称。“大动作”和“小动作”是感彩不对称的典型,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最后一组是转指不对称,也有人认为是构词中的“认知对称”。

(二)从语用层面看,“大”的使用范围大于“小”

1.“大”的构词能力大于“小”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记》中指出“大”、“小”的构词一般是有“大”必有“小”(大/小麦,大/小肠,大/小人物),但很多时候确实有“大”(大陆|大使)无“小”(*小陆/*小使)或有“小”(小辈/小费)无“大”(*大辈/*大费),可以看出“大”在词语上的构词能力远远大于“小”。

“大”构成的成语数量大于“小”构成的成语数量。据《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大”构成的成语有231个,如:大快人心、百年大计、大义凌然等,“小”构成的成语有158个,如:小家碧玉、小鸟依人、小肚鸡肠等,同时包含“大”和“小”的成语共有51个,例如:大惊小怪、小题大做、鱼大水小等。

2.“大”在一些特殊句式中不需要预设,“小”则需要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增订四版)中指出反义义场可以分两类:互补反义场和极性反义场,“大”与“小”是属于极性反义场的,是不排斥中间概念的,所以才可以用“多+形容词”的句式,而类似于“真――假”的互补反义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逻辑上是没有中间状态、没有程度可言,所以不能用于上文中进行询问的句式。

文炼先生认为有“多大”,没有“多小”,而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中使用“多小”的例子并不少,只是需要具体的语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的预设语境中,“多大”与“多小”是成对称分布。例如:“宇宙空间非常非常小,那么小到多小呢?”,句中中用到了“多小”,此句的预设是宇宙空间小,设置了一定的语境,所以此句是成立的。如果预设宇宙空间大,那么可以直接问“宇宙空间有多大?”

“大”“小”在“x不x”格式中使用也不对称,例如对一个房间大小提问,一般会直接提问说“房间大不大?”回答:“挺大的”,也可以回答:“小,只有十平米。”只有在事先预设房间小时,也会问:“小不小”。回答只能说“小”或“不小”“有十平米大”,我们是不能说“十平米小”。“大”在“多+形容词”和“x不x”这两种特殊句式中可以直接提问,不需要预设,“小”只有在特定预设的语境中才能使用,使用数量比“大”少得多。

(三)从语法意义上看,“大”的语法意义大于“小”

“大”除了基本义外,还可以凸显事物特征、强调重要性和特殊性的功能。所以出现了“大+时间名词”的用法,但也不是所有时间名词前都可以加“大”的。例如:大过年的,你怎么还在加班?;大中午的,你还不休息?

这两个例句中都用到“大+时间名词”,通过语境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后面的时间名词“过年”、“中午”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大”在此类句式中有凸显时间重要性和特殊性的作用。相对的“小”就没有这种语法意义,人们不会说“小过年的”、“小中午”的用法。

二、“大”与“小”不对称性成因的探究

不少人对“大”与“小”不对称性的成因是简单归纳为标记理论,借用了西方语言标记理论,把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认为“大”是无标记,而“小”是有标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成因并不单方面的,很多时候是多方面综合起来而且相互制约的结果。

(一)心理认知因素对“大”与“小”不对称性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所以语言一定会具有人的感情,带有人的主观性。例如国家主席这个职位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是人们习惯性的认为主席都是男性,女性做主席这个现象对人脑刺激最强,因而出现“女主席”的称呼。

“大”与“小”的构词能力不对称也是与人们心理感知密切相关的。人们是先有“大”的概念,再有“小”的概念。“大”是个象形文字,表示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许慎《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易》中“大有,”意思是“大”包容丰富之象。《广韵》中对“大”的解释是“大,小大也”。

(二)修辞认知因素对“大”与“小”不对称性的影响

实际生活中,人们会根据不同修辞效果的需求来决定使用何种语言,这必然也会产生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具体的修辞手法,这就会和字本义的引申、感彩紧密相关。

“大”的象形文字就是一个具体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从修辞角度看,“大”一般会与人类、人事有关,指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例如“大老爷们”、“大将军”等,一般是中性或是褒义居多。“小”则是不及一般或不及比较的对象,明显是贬义居多。

总而言之类似“大”与“小”这样的有不对称现象的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心理认知和修辞认知,还有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等综合造成的

上一篇:《清代职官年表》江西督抚族籍勘补 下一篇:试论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之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