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现实诉求与理想追求

时间:2022-04-17 10:00:09

历史教学的现实诉求与理想追求

倘若问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如何?一言以概之:难!――处于困难境地,难言其中苦衷。究竟难在何处?原因为何?怎么才能走出困境并重见春光?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历史教学的困境及成因

1 课本难学,学生难有学史兴趣

当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态:一是为了考试升学,二是因为兴趣所致。考试和兴趣二者互为因果,但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分数的奴隶,中学生对历史课是爱憎分明:爱其故事性、形象性、哲思性,憎其难记、难背、难得分,所以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其一,较之其他学科,历史课内容芜杂,知识容量大,丰富生动的历史被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所取代,而且初中、高中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难易上区分明显,缺乏衔接性,不像其他学科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所以初中生学起来吃力,高中生学起来乏味。其二,高考命题试题覆盖面广,难度系数大,历史科“高投入,低产出”。其三,不少历史教师把高考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上课讲书,学生背书,考试考书,挖空心思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各类考题灌输给学生,而很少潜心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难教,教师难有教学热情

由于很多地区初中升学考试取消历史学科,历史科理所当然地成了“副科”,平时不按标准开足历史课,随意乱停乱占,上课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所以到了高中,常常是高一重起炉灶,高二应付会考,高三(文科)死背、背死。历史成为几乎所有高考学科中难度最大的一门,学生最不喜欢历史课,历史教师吃力不讨好。

3 地位难正,师资难有科学配置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地位存在着理论上的溢美和实践上的乏力两种倾向。由于历史课在相当部分人的心目中可有可无,于是就出现了历史学科教师缺乏,师资配备欠科学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在:在以历史科为“副科”的大前提下,有不少历史教师是半路出家的,没有受到系统的大学历史教育。甚至一些中学在历史教师缺乏时,有时由校长或行政人员代替,有时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

二、反思与对策

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开拓,大胆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中学历史教学焕发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1 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

虽然高考在目标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但问题的症结是僵硬的考试模式和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命题专家认真利用好手中的“指挥棒”,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和偏题、怪题,多考些历史基本知识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这样能更好地把历史教学引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以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和研究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针对目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建议调整初中历史考试的方式方法:一是全国各省市都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可采取政治、历史、地理综合或开卷考试等形式,以引起重视,实现初中、高中良性衔接。二是因地制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将它作为考查成绩记录,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史兴趣。

2 编写科学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站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角度,同时根据初中、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整合出不同层次的学科知识体系。现在初中段教材以历史基本知识为内容、以编年体形式编写。而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内的专题型编排体系,跨越性太大,抽象性太强,是否可以考虑多元开发一些初中、高中的衔接教材。

3 将历史教育由“考试性教育”转变为“社会性教育”

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着眼于国民素质的养成问题,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先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和全体国民,从而增强他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基于此,学校中的历史教学绝不能仅仅致力于少数人和高分数,还应致力于以鉴资治、人文道德等史学价值的播扬。另外,信息社会人类的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人的一生在各个不同阶段必须经常学习新东西,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点,仅仅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小部分,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学校也不再成为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场所,因此,中学的历史教学应强调它的创造性和适应性,思考如何发挥学科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握时代与自我,增进个性发展,锻铸健全人格,使学生终身受用。

4 应提高广大历史教师的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为历史的兴趣性、学生的向师性和社会的实用性是环环相扣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到历史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来。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打造人格魅力,修身治学。教师良好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兴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很难想象一个不负责的历史教师怎么能够上得好课?学生怎么能够喜欢上历史课?

第二,优化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评价其历史教学质量高低,既要注意考查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理解和实施程度的显性标准,如教案的优劣、学案的优劣、教学过程的得失、教学成绩的高低,又要注意考查隐形指标,如研究型学习成果、学生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识等方面。在建立评价标准系统过程中,要把“标准”当做变量而非定量,要以发展眼光看问题,具有前瞻性。

第三,提高知识水平,加强理论研究。未来呼唤综合性的“通才”,通才的教育呼唤通才的教师,加之如今的学生知识面宽,思维活跃,这些都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文理相通,博闻强记,所以原有的对教师“专、精、深”的要求已远远不够,还应加上“通、博、新”。这里的“新”就是要有教育创新的意识和学术探索的精神,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史学的研究动态,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活化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把教学中的问题和经验放在理论的层面上来认识和概括,以期做出具有独创性和普遍意义的教改成果。

上一篇:正确对待青少年的自主要求 下一篇:探究中学英语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