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17 06:39:51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经历了数次变革。重点高校提高课程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体系,而地方高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应该从分级教学、特色模块、师资教材配备以及评价模式各方面综合建设。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地方高校

2013年11月,大部分省份的高考英语分值从之前的150分调低至120分。高考英语分值的改革直接触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高校外语课程体系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革。这次高考英语的分值改革涉及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大学英语应该更加倾向于综合化、特色化、地方化方向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占本科的总学分比例应达10%(即16学分)左右。因为各个高校的生源、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呈现很大的差异。全国一流的重点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压缩学分、压缩课时的做法。地方高校、二本院校尽管大多数还能够保持16学分值,但这包含了必修课和各类选修课。总体上,大学英语占大学总学分的比例严重下降。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内容更加倾向于综合化,不再局限于其工具,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应综合各专业特色进行结合性教学,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我们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发展历程即可看出这一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原来的100分提升到710分;由原来的注重语法、单独知识点转化为对听、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考查,再到将口语的等级考查融入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单中,口试门槛降低。这一发展历程足以证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着重于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的结合模式。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倾向于特色化。各高校开展了各类英语特色选修课,将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或强化语言的工具性,或锻炼文化的补偿性,或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变革的另一方向即地方化。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为通识型人才,但不应忽视个体差异,特别是地区差异,所以在保证实现通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因地制宜地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设置。

二、重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重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主要表现即为逐步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时比例。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设立符合校情的外语等级水平考试,将学生按外语实际水平分类教学。基于等级水平考试,决定各个等级语言基础课时的比例以及提高课程的种类和比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将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比重降低了50%到25%不等。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隶属人文学院,下设公共英语本科、公共英语研究生教研室,负责公共外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1~3级,另外包含了近20门英语公共选修课:在实用英语方面开设了科技英语、体育英语、科技英语视听说、报刊选读、商贸英语;在英语高级技能方面开设了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以及根据听、说技能训练开设的高级口语、高级听力,根据写、读技能开设的高级写作、高级阅读;在文化英语方面开设了影视欣赏、中国文化英文谈、西方社会与文化。清华大学通过英语公共选修课实现提高阶段的各项教育教学要求,采用模块式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提高课程体系:外语学习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打语言基础,而是专注于语言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转向高层次设计,突出语言的应用特色;公共英语水平测试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测试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交流环境,清华大学建立了大学外语课外学习环境组,积极地开展语言应用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外语环境建设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有效延伸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协会、英语学习网站、英语交流与写作辅导中心、英语学习策略咨询辅导中心、实用英语技能系列讲座、外教西方文化系列讲座、英语夏令营等方式起到营造全英语环境、语言文化熏陶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主旋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外语环境建设的主要课外活动包括:各类比赛(外文歌曲大奖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以外语文化传播为目的的一系列讲座、英语角、外语调频台广播等。这些外语环境建设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营造了人工的双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地受到激励和鼓舞,达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重庆大学的公共外语教学由大学英语教育中心负责,隶属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中心下设6个英语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和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承担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以及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是以学生的专业为标准进行划分,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其应用技能,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集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设计方面重视听说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同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兼顾知识传授、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引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学评估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以项目驱动法为依托,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指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以及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参考重点高校的设置模式和内容,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重点高校提高课程的设置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是较为成熟的成果,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地方高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源基本功相对较弱;办学特色比较突出;师资配备组合欠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理念高度有待加强。在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高校也已经开始探索实施,但有些高校意识不够、因循守旧,有些高校积极进取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有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最后又回到原点。基于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现有的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地方高校应明确一套分级教学标准及模式。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帮哄的公共外语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甚微。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对于地方高校是不明智的选择。地方高校不同于重点高校,学苗较弱、基础知识缺乏,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基本语言水平的需要。教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每个教学班不应超过60人。分级模式应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综合考察,以总分排名的方式决定英语等级。

第二,结合本校办学特色,进行专业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一级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二级为专业与语言结合;三级为自由选修项目。其中,三级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式选修方式: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实用英语模块、文化培养模块。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将课时平均分配到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上,是一级的提高版;实用英语模块进一步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是二级的提高版;文化培养模块是出于对学生人文性培养的考虑,对于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文化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教材、师资应该配合第二点进行规划。地方高校应该注重教师的深造培养,派教师去重点高校甚至国外高校进行学习,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快速地更新换代。教材方面应在二、三级采用自编教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四,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为二级和三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二级应该遵循一级采用分值的评价方式。三级应该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05:10-16.

[2]王馨.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149-151.

上一篇:通信传输网络发展规划的思路探索 下一篇:维也纳金色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