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及应对

时间:2022-04-17 05:38:53

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及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有效的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全球资源竞争更加直接、更加激烈。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应对风险的针对性途径,以期对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国际经营水平有所借鉴。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应对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有效的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全球资源竞争更加直接、更加激烈,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矛盾,就需要“走出去”合作开发国外资源。

无论哪一个行业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资源型企业的海外经营风险更大。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开发的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大,建设期长,不可预知的因素较多,因此,要在鼓励资源型企业海外拓展的同时,冷静地具体分析、识别、规避风险。

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

(一)东道国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当前的政治风险已由战争、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而隐蔽的风险演变,主要表现为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经济和政治报复、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由于矿产资源企业投资对象都是战略性物资,与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受政治影响极大、,面临的政治风险极高。我国资源企业跨国经营就经常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受到很大限制。

(二)资源国投资环境风险

对于那些初始走出国门的企业而言,投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缺乏对资源国政策法规等软环境的全面深入了解以及资源国有关投资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资源国对外合作管理体制的改变,如税制、税法的改变,或者是投资企业不了解资源国对利润汇出、利润再投入和兑换的管制细则等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例如首钢在收购秘鲁马尔科纳铁矿时,承诺在3年内每年再投入5000万美元用于矿山发展,矿山运营后,首钢也投入了一定资金,但秘鲁方面却认为中方失约,未履行承诺,表示要收回马尔科纳铁矿。原因是秘鲁所指每年投入5000万美元必须是从秘鲁境外投入,若是用企业盈利再投资必须先汇出秘鲁,然后再由境外汇入才算有效。资源国为何制定如此繁琐程序?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外汇由秘鲁汇出,秘鲁政府可以获得红利税。首钢当时未注意这个投资环境细节,后来的风险损失就无法规避。

(三)合作两国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给企业造成的风险。汇率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已成为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汇率风险方面,我国企业有着深刻的教训。例如,1990-1993年期间,在俄罗斯经营的企业,起初经济效益很好,企业在当地银行有大额本国货币存款。但随着卢布贬值,从1美元兑换1卢布跌到1美元兑换1000多卢布,本来获利的企业变成了严重亏损,有的甚至血本无归。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在泰国、韩国投资的企业也因汇率变化损失严重。在海外投资或承包工程的企业都会面临汇率变化的风险,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汇率风险更加凸显,资源型企业应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各种工具,以免遭受损失。

(四)跨国企业人员安全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外的投资项目接连出现人员安全问题。2001年3名中国工人在菲律宾遭到绑架;2004年我国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5年1月,8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2007年1月,先后有5名和9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遭到武装分子劫持。中国人员在国外遭遇抢劫、绑架、劫持甚至遇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5年外交部参与处理的各类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为2.19万件,而2006年已经超过3万件。

资源型企业规避跨国经营风险的途径与对策

(一)通过不同途径,准确了解和评估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式

为规避投资国的政治风险以及民族主义威胁外国投资者产权安全的风险,我国企业在选择资源国作为投资国别时,必须要做好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了解和掌握目标投资国的相关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询问有关政府部门或商业协会组织,比如贸促会矿业分会等组织;二是向专门的咨询机构了解,美国公司赴海外投资大部分都要通过各种机构了解目标投资国的政治风险情况;三是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资源国的分支机构了解资源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投资项目的资信等状况,根据投资国的不同国情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方式;四是依靠间接情报来进行国际投资风险估计。国际投资风险指数是一项重要的间接情报,可以借鉴一些专门机构提供的风险指数进行风险估计,如富兰德指数、国家风险国际指南(ICRG)、国家风险等级表等。为减少投资风险,尽量不在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若确要到这些国家投资,也应采取由第三国提供担保的措施,即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二)发动多方评估,使可行性报告真正可行

资源型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要有一个严格认真的可行性报告,并征求当地使领馆的意见和建议。使领馆对所在国的国情有充分了解,其经商处更是专门为国内经济、贸易等活动服务的机构。资源型企业可以把可行性报告寄到相关使领馆征求意见,或者当面听取相关使领馆专家的意见。同时,准备“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一定要有一位有海外工作背景的管理人员。因为在国内经商和在国外经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可雇用可靠的当地华侨。需要指出的是,雇用当地的律师也非常重要,可行性报告应认真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运用多种政策组合,防范汇率风险

资源型企业在外汇的借、用、收、放四个环节中,尽量采用一个币种,因为币种越是一致,汇率风险就越小。此外,还可以采取黄金保值条款、外汇保值条款和特别提款权保值条款。选择币值趋降的币种,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和利率水平。同时,资源型企业海外拓展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例如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其宗旨就是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为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全面支持企业货物、技术、服务和资本的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资源型企业通过办理投资保险与担保,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化经营团队

有效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和防范化解海外投资风险,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那些对国际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人才。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目前海外投资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运作人才和经验的状况,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可以从商务促进角度组织培训工作,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从企业角度看,也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最终是由人才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国际化人才,就不可能利用所在国的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要加快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熟悉外国法律和制度的国际化运作团队。

(五)吸收资源国经营模式,实现跨国经营本土化

许多公司在海外设立自己的分公司时,为了转移公司总部的生产技术、经营诀窍和特定的企业文化,往往要从总部派出很多职员。就其业务性质而言,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随着这一使命的完成和当地职员的不断成熟,母公司应逐步将当地人员安排在一些重要岗位,充分发挥当地职员的智慧和才能。因为当地职员往往通晓本国的语言文化,比较熟悉该地区的经济、法律、办事程序和操作方式等,在与当地居民和政府打交道问题上也具有人缘优势,而且当地职员离家较近,工作不会太分心,这些对海外企业的经营都相当重要。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在企业经营实行本土化策略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借鉴。

结合资源开发特点,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管理本土化。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使得企业在海外进行经营管理时不得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企业在海外发展首先应力求与当地政府的目标、政策保持一致,如有的国家规定跨国公司应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地员工,有的要求当地的管理者在该公司要有一定的控制权等,海外公司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积极配合政府的发展计划以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称誉,实现长久发展。在对当地员工进行管理时,公司应充分考虑当地员工的文化差异,采取能为员工所接受的管理方式。如,在资源开发所在国家或地区,当地居民大部分都有某种的情形,在对这些地区的员工进行管理时,最好不要采取有悖的管理行为。

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时,应当因地制宜采用当地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形成的一套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因为这些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在当地比较通行。

2.人员当地化。人员当地化并不是指对海外企业要百分之百的聘用当地人员。由于我国海外资源开发大都是选择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资源开发技术、营销技巧、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我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情形复杂,所以海外矿业企业的高层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还必须由母公司派遣,这样也有利于母公司核心能力的发挥。

实施人员当地化策略,应较多地聘用当地员工,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应大胆启用一些当地员工担任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既可以发挥当地人的优势,又可以调动当地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当地化,可以通过到当地高等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举办人才招聘活动或通过一些服务性机构的方式招聘企业需要的技术、语言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产品市场和设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或生产本土化。资源开发,尤其是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对设备和材料的需求比较大,从国内采购和运送,成本较高,手续也麻烦,而且对炸药和雷管之类的危险品,运输麻烦,基本不存在从国内运送的可能。实施设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或生产尽量本土化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海外企业竞争力,还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吴学军,胡辊频.项目决策阶段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3)

2.胡日东.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M].经济问题探索,2000(7)

3.曹桂华,朱霞,严良.我国矿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9)

4.威廉•梅勒.文化差异成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第一门坎[M].大众商务,2006(4)

5.陈达.解读矿业海外投资国际环境:造势与得益不成正比.info.省略,2007-5-30

6.安邦咨询.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的挑战与政策障碍[J].首席财务官,2007(3)

作者简介:

王杰明,湖北孝感人,孝感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发展。

上一篇:谈生态位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拓展应用 下一篇:论项目型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分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