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检修公司利用运营监控指标深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

时间:2022-04-17 03:37:16

电网检修公司利用运营监控指标深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建设是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内部控制由条块化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对财力集约化工作的重要要求。“三集五大”体系构建后,国网系统内所有检修公司的管理模式、业务范围、专业指标和业绩考评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为全面监控、科学把脉国网湖南检修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时诊断、解决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公司自主研发运营监控系统,通过来源于上级单位的数据、各类生产经营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和部门自行统计的数据构建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强化对标分析、指标管控,促进防范风险和管理提升。

【关键词】检修公司 内部控制 运营监控

一、现有内部控制指标采集、监控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营监控指标的建立背景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深入推进,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例如,在内部控制体系指标的采集、监控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反映考核的指标繁多,数出多门,其统计时点、统计口径、计算方式、指标层级、渠道、目标设置上不尽相同,导致生产经营过程监管视野狭窄,顾此失彼,急需建立一个能整合各类数据,全面反映公司运营情况的监控平台。其次,公司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置,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无法直观地准确地发现核心问题,导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滞后。最后,由于有相当一部分指标,虽有统计数据,但指标完成的优劣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深度剖析问题根源,分不出高低,管理得不到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公司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覆盖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各层级、各专业、各领域运营监控机制,实现与绩效体系无缝对接,与个人业绩挂钩,并综合国网公司及省公司对标指标及考核指标、公司的核心及关注指标的要求,全面监控、科学把脉生产经营各环节、各流程实施情况,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指标,强化对标分析,强化指标管控,促进管理提升,实现健康发展。

二、运营监控指标的基本框架以及目标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信息指标、业务支撑指标、基础管理指标三类。

基本信息指标。重点是反映各单位日常业务量、工作量、员工人数、设备数量、关键数据等核心信息。此类指标原则上只统计,不进行评价,主要作为指标分析诊断时的参考。

业务支撑指标。依据各级单位的职能职责、业务内容设置指标,重点设置反映关键业务和核心业务完成质效的指标。

基础管理指标。基础管理指标是服务于基本信息指标和业务支撑指标的,是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在业务支撑指标以外,与各级单位核心业务紧密相关,反映企业在安全管理、经营管控、成本效能(资产经营)、队伍素质和人员效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基础管理水平指标。

目前,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共设公司指标732个,其中基本信息指标360个,业务支撑指标346个,基础管理指标26个,涵盖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教育培训、行政管理、集体企业经营等53个专业领域;基层单位共设运营监控指标784个,其中基本信息指标29个,业务支撑指标609个,基础管理指标46个。综上所述,公司2014年初步建立并实施了公司及基层单位的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并逐步优化完善。最终将建立一个导向明确、成熟可比、可控的覆盖业务全过程的运营监控体系。

三、运营监控指标的工作流程以及保障

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公司运营监控的工作主要是由办公室牵头,所有指标数据的统计结果和评价结果最终都会归集于公司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对运营监控工作的总体组织和策划协调,并需要对收集了的统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与各部门之间的现场沟通,且结合与运营指标相对应的月度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联合评审后,将下达公司月度绩效事件考核表进行说明,最终进行通报。而运维检修部则主要负责基层单位运营监控工作的组织策划和监督协调。公司管理部室的其他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基层班组则主要是协助办公室和运维检修部按期按质采集、统计、上报运营监控数据,并提出相关分析评价报告和运营监控指标的完善建议,促进管理提升。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互相协作、互相监督。

流程说明:由图1所示,运营监控体系的基本工作流程分为四步。四个步骤循环运作,从而达到高效、实效的管理体系。

图1 运营监控体系的工作流程图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公司运营监控工作由办公室牵头,对运营监控指标建设情况和分析评价成果进行统一,实行分管领导监督指导,责任单位实施上报,监督部门把关鉴证的管理。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交叉监督管理,例如:运维检修部(生技)、输电检修中心指标数据由安全监察质量部鉴证;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运维检修部(计划物资)、党群工作部指标数据由监察审计部鉴证,以此类推。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为了保证运营监控指标的有效实施和深化运用,公司将运营监控系统的指标纳入了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全面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各类绩效考核均采用量化绩效指标考核为主,综合评价为辅的方式。根据考核内容的性质和重要性,将指标分为月度、季度、年度三类,根据指标来源按上级对标考核、公司业绩考核、专业管理三个层级分别确定为A、B、C级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对难以量化的指标由上级负责人进行定性综合评价或单事件考核。绩效考核指标由各管理部门从公司运营监考指标库中提取,经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绩效考核实行过程监控,按月度看板跟踪、季度分析、年度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各类绩效考核对象按月进行绩效总结与分析,考核组织责任者将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排序,并在相应的单位、部门、班组公布。

公司运营监控体系建成后,由信通中心负责从信息系统中采集。财务专业指标中主要涉及的信息系统有财务管控系统、ERP系统和PMS系统。例如,通过财务管控系统的深化应用,结合标准流程合规率这一指标,公司能够全面开展财务管控标准流程应用自查,分析实际应用与标准流程差异,通过监控线上流程,杜绝非标准业务,财务管控标准流程合规率保持100%。从而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的平台。

四、评估与改进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定期开展评估诊断,持续完善和提升专业管理。在运用指标体系全面监控、科学把脉生产经营各环节、各流程实施情况的同时,也定期进行运营监控体系的诊断评估,主要采取填报指标把关鉴证和数据抽查、指标体系监控覆盖广度及效果测评、指标采集可操作性的问卷调查、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分析等措施,重点分析指标体系的全面覆盖性和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对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确保运营监控体系得到有效应用和持续提升。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修编以及半年以来实际应用,结合定期评估诊断情况,目前这一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指标体系定期修编制度规定每年年末集中修编一次,而作为新建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运营监控指标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完善,所以一年修编一次难以及时修正和完善相关指标。二是,指标设置的方式以及针对性仍需进一步提升完善。例如ERP项目财务凭证强制归档指标,在运营监控指标建立的初稿时设置为强制归档率,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现该指标计算取数较为复杂,且不如直接按照强制归档笔数进行统计直观。三是,目前的运营监控指标体系注重对于结果的统计及与上期数据的对比,在指标异动的原因分析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提升。

改进方向或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对于定期指标修编方面,建立重要指标或重大缺陷适时完善,一般指标及缺陷定期修编的机制,做到指标体系完善及时。二是,建立系统的指标评估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问卷调查、标杆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为持续完善提升指标体系提供依据。三是,强化指标异动的原因分析,强化指标结果的应用,为提升专业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上述改进手段,在保持指标体系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公司业务的变化和运营监控的实际操作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五、结语

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在电力企业防范全面风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从而使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运营监控体系的提出与实践,推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平稳、快速的发展。

上一篇: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OTC镇痛药营销策略探究 下一篇: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