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时间:2022-04-15 06:06:07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摘要] 语文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源泉,可以说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重抓教学质量,要在其管理和实施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现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互动体验

一、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结果。长期以来,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授,教师教得僵化,学生学得死板,情文并茂的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天真活泼的高中生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苦行僧”。当前语文教学的应试性质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到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这严重妨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胆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教学艺术的创新,变“牧羊人”为“领头羊”,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伙伴。

二、互动体验,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语文教育专家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是高中生的,语文只有融入高中生的生活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高中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在语文课上,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照本宣科,“师唱生随”,片面强调死记硬背等彻底改变过来。可以采用“质疑一释疑一探索一延伸”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接受新知识也就觉得很轻松、不吃力,情趣也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时把它编成故事,有时引进网络、美术、音乐、舞蹈、游戏等等。总之,通过精心策划,创设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氛围,以鼓励为主线,让他们在学中玩,在活动中学,在轻松、活跃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更为牢固,更为扎实。

三、立足课堂,着眼课外

首先,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阵地,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备课,备好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我认为,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就必须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每位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徒劳无功。 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深深的认识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靠传授,关键还要在课上进行训练。因此,语文课上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谈、多学、多记、多思,不断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巧设计、善挖掘,循循善诱,讲求每节课的质量,学生就会在不断积累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语文能力。

其次,要注重课外知识对课堂知识的补充作用。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所以要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充满情趣,但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念,突破课本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外阅读,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内外结合。

四、因材施教,共同发展

常常有些老师抱怨,说什么“这些学生太笨,这么简单的课文都不懂”、“连几个成语都写不出来”、“作文也不会写”、“造句都不会,让我怎么教呀”等等,其实这就是关系到因材施教的话题。人的资质是千差万别的,是因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整齐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使那些被抱怨的“不是语文的料”的学生对号入座,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条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一是做好家访,家校结合。争取家长支持,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家访,模清每位学生的语文“底细”,系统、科学和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对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培养计划,对每位学生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因势利导,促进成长。对资质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尤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语文尖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语文学科的“小老师”。

三是循循善诱,激励进步。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可尝试分层教学,经常让他们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是以优带差,共同发展。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习,是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有效措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立善于通过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学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向优生看齐和学习,采用优差学生“手拉手,结对子”等形式帮助学困生。

可在班里开展“求师”活动,首先要使优生认识到乐于助人是中国人的美德,帮助别人也能提高自己的道理,使他们能主动帮助待优生;而学困生也要认识到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道理,也能主动去找一个自己信服的优秀生担任自己的“小老师”。同时开展看谁最胜任“小老师”,看谁进步最快的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帮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把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化,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上一篇:用“心”,贴近学生心灵 下一篇:心相映、意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