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时间:2022-04-14 02:06:51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认识并遵循这些共性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不同学者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观点也不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整合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认识并遵循这些共性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不同学者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观点也不同。

一、多方渠道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一些专家认为: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里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当然建构主义并非十全十美,突出建构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新型的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并自己去修改。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6.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评价等方面。因此需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

2.科学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3.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十多年的经验点滴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同样,在现代学习中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

上一篇: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及管理 下一篇: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