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问题与路径

时间:2022-04-14 12:04:08

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问题与路径

摘 要:本文通过国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实践探索,试图总结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些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国内高校;专业设置;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49-02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教育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大学设有新闻系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全国已有新闻专业和传播学硕士点数十个、新闻博士点十多个,每年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上万人。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外交流合作亟需加强,国际传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须加大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而国内部分以培养优秀国际传播人才为重要办学目标的高等院校都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不同程度的探索。

一、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

(一)办学模式的创新

国际新闻传播高端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办学模式的创新。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这五所院校采用了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有别于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体制,且不同于西方新闻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主导的前提下,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投入来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为此,国内的诸多主流媒体都参与其中,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6家媒体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解决了教育与媒体实际工作相脱节这一长期困扰教育部门的老问题[1]。而这5所院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制定并实施具体有效的培养计划。

(二)依托本校资源,发挥“外语”与“新闻”的优势

国内高校依托本校的教学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较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外语(新闻)”,“新闻(外语)”,以及“外语新闻”。其中,“外语(新闻)”模式的典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他们偏重外语教学,学生入学后必须进行2年的基础语言学习,然后采开始接触各类用汉语或者外语开设的新闻实践及新闻理论课。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语言水平能达到较高水平,借助这一优势,并结合新闻知识,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厦门大学采用的是“新闻(外语)”这一模式,在优秀的本科教学背景下,厦门大学尤其注重新闻专业课程以及人文学科课程的开展,因此,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基础,该校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国内众多媒体中担当编辑,记者,以及管理人员,在国际传播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最后,“外语新闻”模式,即外语与新闻并重,其典型则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入学后进行一年的外语学习,然后进入新闻相关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则加入国际新闻采访、编译、写作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语言水平上要比普通的新闻专业学生要高,而新闻素养则比一般的外语专业学生要好,具备这种素质的学生往往深受新华社、国际台、人民日报社等大型媒体的青睐[2]。

(三)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的日益优化

众所周知,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高校必须要积极探索如何设置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在课程体系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这5所高校针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实际需要,在设置国际新闻传播课程的过程中尤其突出英语新闻采编、国际新闻采编和多媒体采编等课程,将新闻理论、采访以及英文写作融于一体,使学生具备从事英语新闻报道的实际动手能力,且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英文采访与报道奠定基础。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媒介界限日益模糊,新的传播手段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传媒迫切需要能熟练使用目标语言,国内外环境,以及融合媒介特征和综合性采编方式的全能新闻人才[3]。为适应这种趋势,国内部分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就设置了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等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旨在培养通晓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掌握媒介融合规律,知识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传播问题,适应传媒,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需求的高级传播人才,开设《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新闻编辑》、《媒介融合与新闻实务》等主干课程。

另外,评估体系的日趋完善是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保证。为此,不少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不再限定为纯粹的学术性论文,它的形式也可以是对学生完成的新闻报道和实习实践成果的研究报告。采用“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能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四)师资队伍向业内延伸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教育发展和改革全局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复合型师资队伍之上的。“与业界衔接、与学界衔接、与技术行业和相关专业领域衔接、与国际专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衔接”,是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了培养自身优秀的专业教师以外,聘请具有海外和进修经历、外国专家、资深新闻工作者等为高素质应用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传媒大学称得上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典型,聘请新闻业内人士,或有过新闻从业经历,同时具有较高外语素质的教师。此外,还聘请国内外各大新闻机构的主编,优秀记者,制片人,编导等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真正接触到新闻界的精英,丰富其阅历,为未来的新闻从业道路做好铺垫。

二、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较为模糊

目前国内不少院校已开设国际传播专业,而在教育部的培养目录中并不存在这一专业名称,有的在英语语言专业名下,有的挂靠在新闻专业名下,还有的则挂靠在中文专业名下[4],这一现状并不利于国际传播专业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课程设置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新兴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类专业,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播音与主持艺术(法语节目主持)、播音与主持艺术(西班牙语节目主持)、英语(国际新闻)等专业,由于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将外语与新闻课程实现融合,充其量只是叠加在一起。由于该专业培养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与语言技能,熟悉对外传播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汉语两种语言从事播音与主持及语言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培养不能忽视。同时,新闻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也要加强,但在实际课程设置中,这两大模块并没有有效融合,由于没有统一的专业导向,在实际操作中给“外语+新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难题。

(三)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师资队伍建设是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的关键,也是一所大学存在的根基所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其教师队伍具备不同的学科及专业背景。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所配备的师资队伍上来看,毕业于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或硕士仍占据多数,他们的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缺乏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及实践经历,而真正具有媒体工作经验,同时又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并不多。这不仅导致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国际传播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中去,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三、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际传播人才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列为我国未来广电行业第三大紧缺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专业设置问题的路径: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提高专业课程内涵和质量

高校应将学科与专业同步发展,“将专业建设的系统工程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并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促进学科建设的优势资源有效地为本科专业建设服务,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水平,构建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与竞争力”(唐纪良,2008)[5]。

(二)课程设置问题的路径: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高校必须要积极探索如何设置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国际传播专业过于杂乱,需要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教学大纲,培养体系以及培养目标等,以提高该学科的专业性和层次性。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对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视野的提高

此外,要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拓宽专业口径,有效加强课程内容的融合[6]。媒介融合趋势对国际传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另外,为顺应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国际传播人才是建立在扎实的中外文语言文字能力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英文口语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是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从事国际传播业务能力的基础与根本。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知识、人员的国际流动,教育的国际合作等等都使得如今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胡芳,高晓虹.论新时期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J].现代传播,2009(5).

[2] 张毓强,尚京华,唐艾华.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J].当代传播,2010(4).

[3] 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

[4] 刘笑盈,赵卓伦.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2(2).

[5] 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 吴雷.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基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东南传播,2012(10).

上一篇:随身音乐之王 下一篇: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