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四部曲

时间:2022-04-14 06:15:24

散文教学四部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们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寄情于事,往往蕴含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情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目标:“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散文作为一种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文学样式,具有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抒情性强、语言凝练、富于文采的特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散文的世界里畅游美景,体验情感,品味人生,感悟哲理,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一、抓文眼,领会写作缘由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的内容,是散文“神”的外在显现,具有衔接“形”的作用。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在散文中不同的位置也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1.文眼在题,显现主题

《“番茄太阳”》一文中,“番茄太阳”共出现了三次,三处“番茄太阳”所包含的意蕴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逐层加深。三处反复点题,学生的理解也逐步递进,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步步深入。“番茄太阳”成了文章思想的闪光点,结构的凝聚点。

2.文眼在前,统领全文

《夹竹桃》一文中,季羡林先生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题,以此拉开记忆的闸门,接着用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而又抑扬顿挫的笔调抒发对夹竹桃的“爱”,夹竹桃的绚烂与韧性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精神品质亦如夹竹桃一般跃然纸上。

3.文眼在中,观照全文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揭示了文章主题“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文眼既是对全家人在让雨衣的过程中体现保护弱小的精神的总结,又是对下文萨沙行为的注解。

4.文眼在后,画龙点睛

《珍珠鸟》一文,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与人融为一体,作者在结尾处感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水到渠成地揭示文章主题,并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深入思考。

二、 理线索,把握作者思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厘清了文章线索,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立意。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某个人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可以是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可以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和习惯,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理出作者精心布置的线索。

1.从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

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大黑骡子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在杀大黑骡子的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痛苦的情绪反应,反衬出不忍心杀大黑骡子,而为了战友又不得不杀的矛盾心情。文中的大黑骡子对衬托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文章标题入手

例如《月光启蒙》,课题的关键词是“月光”和“启蒙”,谁给了“我”启蒙?答案是母亲。因此,月光、启蒙、母亲构成了课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3.从重要句子入手

例如《珍珠鸟》中“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既是文眼,又是课文的中心句,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之笔。教学可围绕这一重要句子进行深入探究,并作为线索推进课文的学习。

4.从作品中的“我”入手

散文往往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以“我”为线索,也必然能抓住作者的文脉。例如《“番茄太阳”》,随着“番茄太阳”在文中的多次出现,作者贯穿其中的情感线索也呼之欲出,我的心情从“灰暗”到温暖、快乐和感动,“我”的情感也在真善美的感召之下一步步达到高潮。

三、探意境,感受艺术境界

所谓“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使读者对于作者笔下的形象描述得以获得“宛然在目”“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领略作者在字面上没有直接写出来的东西。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为了感受夹竹桃的绚烂与韧性,我们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比较中品读

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字不提“夹竹桃”,但细细读来,发现一字也无闲笔,作者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抑或说人生如花,展现各自的喜与悲,而夹竹桃不声不响地花开三季,无不奉陪。两相比较,夹竹桃的韧性了然纸上。

2.在想象中品读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月光下的夹竹桃,作者用无与伦比的幻想营造出月光下夹竹桃梦幻般的意境,学生畅游其中,细细品读,身心和思想也无不插上想象的翅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与作者一同神游其间。

3.在物“我”交融中品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散文中的景、物、事无不浸透与传达着作者的情,或借物喻人,或寄情于事,或托物言志。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他还是一位忠诚而坚定的爱国者,他的品质就像夹竹桃一样朴实绚烂,充满韧性。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读到的夹竹桃具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四、品语言,欣赏文学魅力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实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263页)准确、明晰、动听的语言,必然给人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这就是散文语言美的表现。

1.品节奏之美

散文中的语言有时富于变化,长短交错,张弛相应,使语言富于音乐美。《灰椋鸟》一文中:“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作者运用长短句交错,将灰椋鸟归林后喧闹而热烈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2.品回环之美

散文中有时运用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表现出回环之美。《碧螺春》一文中用“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等词来描写茶叶;用“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等词来写焙茶手技艺娴熟,音调和谐,形成回环美。

3.品深邃之美

这里的“深邃”是说散文中的语言有时不仅表达本意,还有引申之义、言外之意。《姥姥的剪纸》一文中,一个“栓”字,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我”调皮天性的束缚,更是姥姥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个“缠”字,则又从多层次体现了“我”对姥姥剪纸的迷恋,对剪纸艺术的迷恋,对姥姥亲情的迷恋。品味这些表情达意的字眼,才能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

上一篇:大课间活动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 下一篇: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