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践探究与反思

时间:2022-04-14 02:31:43

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践探究与反思

本学期,我以“语文高效课堂之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为研究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不仅发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法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在今后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讨论有了更新更科学的思考。

一、对课堂讨论内涵的认识

1.课堂讨论具有合作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

2.课堂讨论具有交流性,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能实现课堂内的有效互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

3.课堂讨论具有探究性,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观点的生成,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

4.课堂讨论具有平等性,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在运用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没有讨论的价值

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组内循环听课过程中,通过仔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讨论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是随机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没有进行预设。第二、一些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自主阅读就能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有的问题难度太大,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思考性,却缺乏争议性,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总之,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冲突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的问题并不多见。

2.教师对课堂讨论过程缺乏合理的调控

由于教师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合理,造成课堂讨论经常是我说我的道理,他说他的观点,相互之间根本不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展开讨论,此时教师又未能适时地加以引导与调控,因而经常因受时间的限制,小组成员尚未全部发表意见,讨论就被终止了。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长并未将本组的不同意见加以整合,而小组长基本上只是向全班交流其个人的观点,对于小组其他积极思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机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对其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无疑是个负面影响。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个不同的问题,然后分别让小组长代表全组在全班发言。这种企图节省时间的讨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理解另外三个问题的权利。其本质上还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只不过由老师讲换成学生讲解,对多数学生而言,既没有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没有掌握基本知识。这类讨论只是给人以学生全员积极参与教与学互动的假象,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活动。

3.对课堂讨论的结论缺乏科学的评价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结论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结论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有些老师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没有指出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收效甚微。

4.讨论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

在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分心,往往与教师对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要求或指导不明确、不具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小组讨论中,许多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在讨论时具体肩负什么任务、应该怎么做,而导致交流不充分,使得讨论茫然杂乱而又冗长乏味,于是出现学生不但不能专注于讨论反而假借讨论的名义进行闲聊的现象。

5.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发言机会不均衡

在听课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学生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对其喜好程度不一的原因,往往是为数不多的胆大、健谈、成绩优秀者和受教师喜爱的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要发言者,而大多数个性内向、不善言谈、成绩落后者以及不那么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充当沉默者、聆听者、旁观者的角色。他们被排斥在讨论之外,就会产生“讨论只是少数发言者的事情,与我无关”的错觉,容易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成为“局外人”。

三、对今后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讨论的新思考

1.科学选择课堂讨论内容,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要组织讨论,教师必须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的、有启发性、有争议性、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是激发课堂讨论活力的重要的因素。

2.科学优化并调控讨论过程,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关键机制

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调控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优化并有效调控讨论过程。

①有序讨论的组织。

有序是确保课堂讨论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明确讨论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要合理安排活动,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如根据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形式可以是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但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小组讨论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讨论应以4-6人为宜,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促使全体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任务。

②讨论方法的指导。

首先,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在合作活动时,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对部分学生而言,教师还有必要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

其次,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那么小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在学生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参与者能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让优等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依赖盲从”;还要提醒每个参与成员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最好对新的问题进行辩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讨论方式。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教师或小组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使学生的发言在男生与女生、优生与劣生的比例达到均衡。不要让课堂讨论为少数学生所把持,应让每个成员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另外,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无意或无形中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时需要教师或小组长巧妙的引导,保证讨论始终围绕着主题;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词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陷入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一个适时的启迪语或引导语能够开动参与者的思想阀门,促进其思考,激励其表述,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把课堂讨论引向高潮。

③讨论结果的分析总结。

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既要得出明确结论,又要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方法上得到启迪和提高。

3.精当点评学生的活动,这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技巧

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其实,在讨论的关键之处,许多学生都在观察教师是否有进行评价的迹象。在质疑辩论中,学生有荒诞的观点,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立场。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在从学科角度肯定的同时,还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并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对完全错误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因,另一方面要肯定其错误的价值,即使其他学生避免重蹈覆辙,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应特别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

作者单位:贵州贵阳市乌当区新天学校。

上一篇:王阳明“心即理”理学思想初探 下一篇:侗族琵琶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