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兴趣

时间:2022-04-13 02:05:35

怎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从中体验快乐呢?这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通过几年来的课堂实践,

我积累了以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趣。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真实、生动、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寓故事于地理教学之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如讲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通过阿根廷牛肉肉质鲜美这一知识点,我给学生引入了咱们威宁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养的生产方式使猪腿肌肉发达而美名四扬;在学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时,借助其发达的牧羊业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澳大利亚草原十分广阔,牛羊成群,畜牧业非常发达,光是牛粪每年就有几百万块堆在那里。由于当地没有吃牛粪的屎壳郎,那里的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使得被遮压的牧草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牛粪还孳生苍蝇,使得那里的苍蝇猖獗。外国生物学家到澳大利亚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挥动,还以为是当地的礼节,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驱赶脸前的苍蝇。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澳大利亚决定从国外进口屎壳郎,在草场上大批放养。于是,我国的屎壳郎便应邀而去,解决了那里的生态难题。

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巧用谚语辅助教学。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学中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可以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地下水”时,运用谚语提问:“井水不犯河水吗?”这平常无奇直接了当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趁机给学生讲解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类型等知识,最后再联系到地表水的知识,不需说明,学生自然已经体会到井水其实是“犯”了河水的。这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题的方式,引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学习“大气的散射作用”时,运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设问,学生的地理思维一下被激活,他们通过讨论、争论、归纳,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并且认识到散射作用有两种:一是散射质点较大,如尘埃微粒等,对各种波长的太阳光都能散射,阴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这种散射的结果;二是质点较小,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尤其雨过天晴,大雨将空气中尘埃带落,散射质点自然小了,雨水洗过的山上植物生机勃勃,一片葱绿,与蔚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青上加青。

三、运用歌诀,巧妙记忆。地理歌诀以其精炼简洁、琅琅上口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可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种教学既使地理课堂变得诗情画意,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记忆效果显着。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四、巧用谜语,解决疑难,活跃课堂。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而且能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思维和推断能力。在教学中恰当引入地理谜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习情绪,并帮助学生突破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地图上的方向”这节内容中,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的情况下,南、北两极点如何确定方向是一大难点。这时可用谜语开路。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趣题:“要盖一座楼房,四面都开窗,要求每扇窗户都朝南,请问该在哪里好?”起先,学生会觉得兴奋但又有些莫名其妙。这时通过一则谜语来提示学生:“哪洲不连,哪国也不沾,盖房不用砖瓦,地皮也不出钱(打一地名)”学生对照地图边找边思考,很快猜出谜底“北极点”,然后根据经纬网、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北极点,这正是楼房要盖的地方。学生从而悟出北极点这一位置的与众不同来。同时,反之,也懂得一个人如果是站在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便都是同一个方向——北方。

在学习“昆明准静止锋”时,除画图深入浅出讲解外,通过以下谜语让学生加以联想:天无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阴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学生通过分析:贵阳锋面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因此晴天少,太阳宝贵,这样一来,对昆明准静止锋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诗词成语,使教学生动形象。要上好一堂课,离开生动精炼的语言是办不到的。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 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学生带出教室,可把室内课堂转化为室外课堂,使理论知识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实践能力。

如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安排学生对乡土地理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到学校天文台看星空,观月相;还可以利用班内组织的春游活动,在野外开展对家乡的地质地貌研究等,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奇妙无穷,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改进地理教学 下一篇:浅议地理教学应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