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时间:2022-04-13 07:16:59

2型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口老年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近20年来,我国>18岁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1%增加到2.6%。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超过60万。

糖尿病病程长、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病因和防治又与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故适合在社区进行糖尿病管理,而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将会极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2]。社区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从而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保健能力。

1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口头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史长短对患者进行有关知识讲解。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不能根治,治疗需持之以恒。

1.2 书面健康教育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资料册,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健康饮食、正确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1.3 宣传栏健康教育 利用宣传栏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包括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理论及胰岛素等相关知识,并定期更换。

1.4 糖尿病知识讲座 以投影、录像等形式讲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同时患者之间还可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医学专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科学指导。这种形式能吸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5 个体化健康教育 通过个别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个性化的食谱,示范血糖测定及胰岛素注射技术。

2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概念、病因、诱发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常用降糖药物及其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应急处理措施。

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2.2.1 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应根据体重和活动强度因素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患者因饮食控制出现饥饿的感觉时,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是增加一种食物,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糖尿病患者应高纤维、清淡饮食。多食含糖低的水果、蔬菜、粗制米面、杂粮、鱼类和蛋类,要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应使用蒸、焖等烹调方式,炒菜宜用植物油,避免油炸、油煎食品。

2.2.2 坚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少量多餐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又可减轻胰腺负担,有利于血糖控制。建议每日保证至少三餐,注射胰岛素者可适当加餐,以防低血糖。定时定量,与药物作用时间保持一致,使血糖波动较小。

2.2.3 在血糖控制未达标情况下,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蜂蜜、水果及含糖饮料;血糖控制正常后,可在两餐间或餐前加食含果糖的水果,如餐前吃半个苹果,进食时主食少一口。西红柿和黄瓜可当水果吃。

2.2.4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是复合糖,不能被胃肠道吸收而不产生热量。它可降血糖、降血脂、保持大便通畅,且因膳食纤维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每天饮食中含纤维量以40至60克为宜,如瓜类(南瓜、黄瓜)、豆类、粗制谷物、薯类、蔬菜等。

2.2.5 限制饮酒。酒精可引起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大量饮酒还会干扰进食及影响药物的吸收。糖尿病合并痛风时,应避免含嘌呤高的食物,并忌酒。

2.2.6 限盐 食盐应限制在6克以内,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酱油、咸菜、味精、鸡精等都含有钠,须计算在盐摄入总量内。

2.3 运动指导 运动治疗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适量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减少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压,改善心肺功能,防治骨质疏松,还能活血和缓解情绪紧张[3]。

2.3.1 确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爱好等,选择适合个体的耐力型有氧运动方式,以步行、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为主。运动量要适度,以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最佳,运动后有微汗,身体有发热感,感到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但休息后即可恢复。运动持续时间30~60分钟,每周3~5次,要长期规律运动才有效。运动量要循序渐进,肥胖患者可增加运动次数。

2.3.2 运动禁忌症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并发下肢缺血及脆性糖尿病患者不宜运动。

2.3.3 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最好选择在饭后30~60分钟进行,不宜在空腹或注射胰岛素后运动。

2.4 用药指导 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充分了解,故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及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

2.4.1 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

2.4.2 选择合适的降血糖药物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并发症等情况,指导其正确的使用药物,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服药方法及联合用药等。例如2型糖尿病发病初期可选用口服降血糖药,不伴肥胖者首选磺脲类,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伴肥胖者首选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应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对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应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药;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首选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帕格列酮,应在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单一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可以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伴有急性并发症、合并严重感染、围手术期、妊娠和分娩、应激情况及口服降血糖药治疗不能良好控制者,可应用胰岛素治疗;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指导胰岛素的保存、注射方法、剂量、用药时间。

2.4.3 注意事项 教育患者正规用药,不能自行换药、减药或停药,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仍需坚持终身服药的原则。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注意注射部位的更换。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应急处理方法。

2.5 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会使生活方式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病人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有些患者虽无并发症,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要根据患者的性格、心理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不按时服药,不控制饮食,对这类患者要讲解糖尿病发展的严重后果,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时刻提高警惕性。

2.6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按时作息,保持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皮肤卫生,勤洗澡,建议每周洗澡3次,水温不超过30℃,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特别注意保护双脚,每天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穿松软的袜子和软底鞋,以免发生足部溃疡。保持口腔卫生,每日2次用软毛牙刷刷牙,每月更换1次牙刷,每3-6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长期的治疗措施须由患者自己实施,但是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影响了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社区医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系统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认识到治疗的终身性和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遵医行为,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4-415.

[2] 成意伟,杜真.糖尿病健康教育现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98.

[3] 苏兰若,李丹.糖尿病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培训指导,2009,10(1):261.

上一篇:细节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下一篇:死亡监测质量的薄弱环节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