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韩国语词汇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12 04:41:22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韩国语词汇教学研究

摘 要: 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通过系统地教授隐喻来进行语言、交际及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

关键词: 隐喻 认知功能 韩国语词汇教学

一、隐喻理论

近年来,随着韩国语教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改革,最新韩国语系列教材的不断问世,韩国语教学中更加重视、强调对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篇水平上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法、功能法等先进而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使传统的以语法为纲、词汇为主线的外语教学受到了挑战和冲击,从而使外语教学的重点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到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无疑是一重大改革,具有深远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当今的韩国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词汇教学的形式没有根本性变化的问题。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以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进而着重讨论了隐喻理论对韩国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帮助指导学生高效准确地进行韩国语词汇的学习,从而促进韩国语词汇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Murcia & Rosensweig(1979:242)曾提出这样的看法:“掌握了最低限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韩国语词汇教学长期以来就是韩国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掌握的词汇量直接关系到韩国语水平的高低。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是语言词汇体系丰富和演变的一种重要手段。事实上,国外不少学者对运用隐喻论进行词汇教学作了实证研究。Boers(2000)的实验研究证实隐喻理论有助于对学习初级词汇学生的教学。国外隐喻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学者对隐喻理论的关注,部分学者已经积极地尝试这一方面的研究,但绝大多数还只是停留于隐喻理论的介绍,将该理论应用于我们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及其国外该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其实等表层层面,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习者、特别是在写作时很少使用隐喻性表达,包括使用词汇的隐喻意义。在韩国语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理论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方面,隐喻是认知机制,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两国之间的不同使用进行发掘,以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韩国语与汉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韩国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层面

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的The 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该书上把隐喻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传送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Lakoff & Johnson,1980,Johnson,1987,Turner,1987,Lakoff & Turner,1989,Sweetser,1990,Turner,1991)。而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作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代替了另一种概念,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比较难理解的目的域。通过映射人们的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真和交流的目的。换句话说,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例如,“ ”这个句子就是从较为具体的概念“ .”投射到较为抽象的概念“ ”,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 ”。

Langacker(1991)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因此在教学多义词时,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引申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如讲解“ ”一词时,首先可告知学生其构词形式是由“”复合而成,而后介绍此词源于“ ”是花朵,而“ ”是蛇,它们结合后的“”附花斑蛇的含义。这是第一层隐喻。随后“ ”便自然而然地把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于不顾,凭自己个人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直到拆散他人家庭的人。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狐狸精”(意思像狐狸那样迷惑男性的女性)现代人口中的“第三者”的意思,这是第二层隐喻。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却被隐喻一线穿连起来的“ ”有着双重隐喻。如此可以全面介绍词义的同时,可以引入其词义演变、引申的过程。活泼有趣、生动形象的隐喻映射不仅会帮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还能加深对该词的记忆。

(二)交际层面

Lakoff(1980:4)说:“隐喻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Richards(1936:94)则指出:“我们的三句话里就有一句隐喻。”交际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一般来说,初、中级阶段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都是基本范畴词,对这些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而最终又会影响到词汇量的扩大。遇到基本范畴词,教师务必在教学语境中解释清楚每个词的词汇知识、各种引申意义及其具体用法。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Lakoff & Johnon,1980)在语言中的体现。也就是说,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个词语的现象。例如,“”本来表达的是面对、对面、可直接、清楚、一致、一起、联合、相互或共同等概念,它具有鲜明的对比特征。当人们把这个特征跟“双”的领域中对比时,它便有了“”(双职工)的概念;没有了它原来所有的面对、清楚、一致、互相等语义转化或隐喻化了,便有了等新概念,以及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隐喻的认知基于身体体验,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约(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在特定情境中,“ ”它的意思并不是“对不起”,而是表示打扰到您了。当我们用“”表示打扰对方时,所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而且是一个韩国语所共同认可的交际行为。可见,我们交际中使用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不仅普遍,而且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化表达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追求词汇量扩大的同时,掌握好韩国语基本词汇范畴是做好交际层面不可忽略的阶段。

(三)文化层面

隐喻受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化思维,理解和创造隐喻化语言。例如, 这个词在韩国语和汉语中都是狐狸,但是在中国这个词的比喻是指狡猾阴险的人,而韩国则把这个词比喻为贤惠、很会持家且美丽的人。由此看来,韩汉词汇包含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韩国语词汇的隐喻现象进行对比,揭示韩汉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韩国语学习和语言运用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对韩国文化的认知方式的了解。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念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文化制约体验和隐喻思维。隐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产生,随着其发展逐渐消亡。之后,概念隐喻反过来又对文化世界产生影响,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投射到文化世界中,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理解和体验。隐喻是人们对文化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工具(Gibbs,1999)。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韩国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隐喻教授文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促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使学生对文化中所蕴含的个别词带有模糊认识,但教师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隐喻的渗入还有待进步。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Gibbs,Jr.,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A].In R.W.Gibbs,Jr.& G.J.Steen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

[5]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外语学院学报,1994.

[6]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8]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9]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新课改下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认识 下一篇: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