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时间:2022-04-12 03:37:11

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摘要】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好农村问题可以极大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角度阐述农村经济管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 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背景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是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

1.弥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缺陷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把广大农民从当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制度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自主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任何时候都需给予充分肯定。

然而,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单枪匹马难以参与市场竞争,这对经营上百公顷土地的美国家庭农场亦如是。因此,只有通过合作社才能弥补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缺陷,使承包农户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经营费用,增加务农收入。.这是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合作社,取消家庭农业的认识是错误的。

2.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城市从农村中分离出来是古代文明的标志。现代文明则需要通过三次产业和劳动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合理布局,使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达国家中存在的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倒流农村)趋势便是例证。然而,开发建设农村社区的主体组织是什么?笔者认为,行政性组织的村委会和党组织的村党支部都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因为它们本质上不具有经济机能。所以,根植于农村的农业合作社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主体组织。无论是北美的专业性合作社,还是日本和韩国的综合性合作社都论证这一观点。实事求是地说,我国财政并不宽裕,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有限,这更是通过合作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晶的供给。另外,国家财政资金也只是通过合作社才能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益。

3.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一体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性。前几年有人提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笔者以为,这一农业产业化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公司和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体,所以各自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这由市场竞争规律所决定。公司和农户博弈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有的农民说,这一模式是“狼和羊的结合”。具体地说,公司这只“狼”总想吃掉农户这个“羊”;农户这个“羊”时常还撕毁与公司这只“狼”签订的合同。因此,农业产业化的最佳模式应是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模式。另外,应将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改造成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合作社向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下,这一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4.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放活”农民、农业、农村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应对“三农”“多予少取”,尽可能少干预或不干预上亿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他们的自主决策。其主要方法是,适时适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之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支出,以引导“三农”按照宏观计划和规划的方向运行。另外,全国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拮据,有可能出现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更为短缺,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难度更大,这只有通过合作杜才能得到缓解或解决。

5.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职工有工会,它维护和保障职工的正当利益。但至今农民则没有像工会这样的组织,许多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在资本主义民主下,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较多,其中合作社组织起主导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比资本主义民主更为先进,但农民民主的现实不尽的人意。如农民兄弟在城市就业难,即使就业了也往往不能按期得到用汗水换来的应得工资,等等。农民的这些正当利益只有通过合作社及其全国性联合社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回顾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萌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私有产权制度的恢复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一些农民在当地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的带领下,在发展商品生产中,自发组成各类民间技术协会,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

第二,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伴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开始由民间自发、零星、松散为主的活动,逐步向产前、产后等领域扩展。此间,农民购买难。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对合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一批以经营实体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一些经纪能人、专业大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村集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也相继介入进来,形成了组织形式日趋紧密、活动范围逐步扩大的多元化的合作经济组织领办者。

第三,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农产品买方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投资,兴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济实体,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政府日益支持其发展。

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

1.规范化趋势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育期,但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降低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的“门槛”。许多地方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位、登记管理、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政策,摸索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山东省按照“把握原则,放宽政策、示范引导,优化环境”的方针,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对纳入登记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年检、培训,协助组织部门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等工作制度,完善自律机制;对一些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先培育,后吸收”,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2.民间化趋势

所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民间化,就是通过“政事分开”,达到“非政府化”。一段时间以来,各地行政部门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介入过多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行政负责人完全退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岗位已经成为必然。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办实体,增强实力,减少对政府的依赖,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一步步向民间化目标迈进。

3.自律化趋势

加强自律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一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强化契约管理,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与龙头企业结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保证了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湖北省嘉鱼县九湾蔬菜专业合作社在2002年白菜销售旺季,针对少数社员违约高价出售产品的行为,在内部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及时,果断查处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惩处,保证合同履约率达到100%,依靠良好的信誉为合作社建立起了稳定的产销渠道。

4.集团化趋势

集团化即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联合重组,扩大经营项目和服务内容,扩大经营规模,逐步从量的增加过渡到质的提升,逐步形成合作社集团。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交流以及信息服务等咨询性业务服务,转变为开展农产品销售,储藏、初加工等经营性业务,大大增强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结盟,上联公司,下联农户,形成名副其实的产业化链条,由分散走向联合,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另外,按照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原则,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以不同方式和内容日趋交流协作。

参考文献

[1]汤玉权,吴月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新型农民培养.安徽行政学院学.2010-12-25.

[2]陈柳霞,张瑞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作者简介:孟祥燕(1972-),女,经济师,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研究方向:经济。

上一篇:农村合作银行储蓄项目开发刍议 下一篇:简论会计职业素质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