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沉浮录

时间:2022-04-12 12:20:05

奶茶沉浮录

在北京的很多繁华商业街上,都能看到挂着统一绿色“鲜果时间”招牌的饮品小店,它被很多年轻人视为“解渴+解馋”的地方。网上评论这家小店,奶茶香味“浓郁”,冰沙粗细“刚好”。价格“便宜”,量“够足”,“每次都要排队等很久”……短短几年的时间,它已经在北京开了50多家分店,拥有了众多粉丝。

它的创办人,是一个不走寻常路小伙子。创业10多年,他辗转西北、东北和北京,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起伏。

600家加盟店的昙花一现

1998年,宋文博高考落榜,决定自己寻找出路。在西安6年,他做过很多尝试。他看西安的氢气球市场很好,就进了很多回家倒卖,有想到东北超低的气温使气球打满了气就爆炸;他倒卖过香扇,但是由于香扇堆积久了,香味了,依旧卖不出去。虽然这些尝试让他赔掉了很多钱,但是却给了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做事前要周密计划。

后来他选择了花卉生意,从零售开始,慢慢又做起批发、租摆、园林。几年的拼搏,他成为西北地区销售冠军,却透支了健康。“过年期间,花卉价高量大,甚至相当于一年的量,最忙时,货车上打瞌睡当休息。”2004年,严重的胃出血让宋文博不得已回家休养。身体渐渐恢复,宋文博开始重新找项目。在沈阳考察市场时,街头一家“街客”奶茶店窗口前人群熙熙攘攘的,触动了宋文博的记忆。他想起西安街头有很多“街客”奶茶店,生意很好。

他与“街客”总部联系,想在长春开一家加盟店,然而却得知“街客”当时在东北地区还有建立连锁加盟体系。失望之余,宋文博却看到了另一个机遇:东北如此广阔的市场,正等着他前去开拓。

宋文博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奶茶店。为了学习奶茶制作技术,他跑了很多城市,考察奶茶店的原料来源、产品种类、商品包装,但却一次次碰壁。最终他想到一条另类路线,“街客”品牌是避风塘茶楼打造,那么在技术和进货渠道上,和避风塘应该是一体的。

沈阳的避风塘茶楼中多了一个服务生。在避风塘打了几个月的工,宋文博终于“偷”到了全套奶茶制作技术,了解了进货渠道。2004年10月26日,在长春市省实验中学附近,一家名为“快的客”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开业了,宋文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奶茶店。

“快的客”开业时,附近已经有了9家奶茶店。宋文博为自己的冒险付出着代价。开业前两周,“快的客”生意很是冷清。产品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只要学生能喝到,肯定会有回头客。

宋文博接连推出了四轮促销活动。第一战在学生中发放面值2元的代金券,以赠送的方式给小店带来了第一批顾客。奶茶的口味得到学生肯定后,宋文博把促销方式改为买一杯送一杯,为了能享受半价的优惠,回头客纷纷拉上同学一起来购买。促销虽然给小店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但却是在赔本赚吆喝。年底,宋文博停止了买一赠一,改为有奖销售,购买一杯奶茶,就可以免费参加抽奖活动,这让小店顺利实现了从赠送到销售的过渡。眼看圣诞节将至,宋文博又将自己装扮成圣诞老人,背起袋子到学校里给学生发糖果。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中,宋文博的手脚已经冷得僵硬,然而心却是热的,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记住了“快的客”,记住了“那个卖奶茶的叔叔”。

到2005年寒假,中学附近已经只剩下4家奶茶店。宋文博的“快的客”占领了50%以上的市场。

2005年2月,宋文博在长春市龙雨路一所中学旁开了第一家分店。成功有时并不可复制。这家中学是一所普通初中,消费能力与省实验中学相距甚远,再加上新店开业临近学校放假,正是淡季,最惨的时候,一天只卖了7杯奶茶!

挫折让宋文博清醒。他开始思考,奶茶店的顾客,包括但不应仅限于学生。半个月后,第三家“快的客”奶茶店在长春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开业。与前两家店以内卖为主不同,宋文博在长春市场上第一个把外卖作为经营的重点。这是在“快的客”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家店。黄绿色的亚克力牌匾让人眼前一亮,时尚的装修风格,精致的一次性塑封杯包装,无不传达着一种品位消费的概念。那些在茶楼中卖十几元一杯的奶茶,在“快的客”只要3元钱,宋文博又赠送了一批2元代金券,引起了一场疯狂的抢购。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开业第一天,天空飘着纷飞的雪,“快的客”的门前却排起了四五十人的长队,让他突发感叹甚至想要流泪。

第三家店开业后,生意持续火暴,销量从每天一两百杯一直上升到六七百杯。之后两个月,宋文博又接连开起几家分店。“快的客”的成功,引爆了长春奶茶市场,一时间模仿者如野草般出现。为了不让别人来破坏整个奶茶市场,宋文博推出了加盟政策,很快收编了一批市场杂牌军。时光是一场魔术,到2005年9月,“快的客”已经在长春开起超过60家连锁店!

有人想到,宋文博就在此时站了出来,果断叫停了长春市场的加盟。六十多家店,已经足够覆盖整个长春,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他要保证每家“快的客”都能赚钱。

占领长春市场后,宋文博选择了哈尔滨和大连,作为扩张的前两站。2005年10月,哈尔滨市场首先启动。宋文博指导商开起了第一家店面,建立起公司和原料配送机构,然后马不停蹄地飞到大连。复制长春的成功经验,宋文博首先在大连繁华的商业区开起形象店,进行了几轮促销活动。接下来,他又选择在商圈和学校附近,两个月时间里连开十余家直营店。

接下来,青岛,内蒙古,宋文博的扩张方式,不是多点开花,同时在各地铺开加盟体系,而是每次选择一个城市,全力开拓,待市场饱和后,就果断停止加盟,转战新的城市。“快的客”所到之处,无不生意火暴,一举成为当地奶茶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到2006年9月,“快的客”已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拥有了近600家加盟店。最多的时候,宋文博一天曾经接到二百多个要求加盟的电话。

就在宋文博仍沉浸在600家店面带来的兴奋与喜悦中时,网络上,关于“快的客”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不同店面的产品口感差别很大;有些店铺卫生不过关;有些店铺服务态度恶劣……“快的客”的品牌形象因此大受影响。

宋文博猛然惊醒,一番调查,发现自己设想中的标准化经营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实现。门店越来越多,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扔掉财富回归“贫穷”

宋文博反思,“快的客”的加盟体系有太多的缺点和漏洞,不适合中高端市场的推广,他想要寻找最有影响力的市场,去重新创造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奶茶连锁品牌。“一个创业者走到第二步选择还能把腰弯下来非常不容易,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就像是一个贫困的人突然富有了,再让他扔掉财富回归贫穷一样。”但是宋文博决定再试一试,他把目光投向了北京。

宋文博毅然宣布:停止“快的客”所有地区的加盟。他要到最有影响力的市场,去重新创造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奶茶连锁品牌。

北京是中国特许经营企业的聚集地,竞争的残酷让人难以想象。2006年10月,当宋文博带着五个人杀进北京时,市场上已经有了十几个奶茶品牌,而当时的领头羊“街客”,在北京已经做了5年时间,开起了30家店面。

宋文博有急于开店。到北京的前半年,他一直在进行市场调查,不断调整品牌定位。最终,他将自己的品牌定名为“鲜果时间”,以“新鲜”为主要的卖点。这种“新鲜”,既包括使用最新鲜的原料,给消费者提供最新鲜的产品,也包括针对新新人类,创造青春时尚的品牌形象。

为了真正表现出“新鲜”的概念,宋文博重新进行了VI系统的设计,迎合新新人类的审美观;他精心选择原料,不像其他奶茶店一样使用奶茶粉,而是使用最新鲜的原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2007年4月,第一家“鲜果时间”奶茶店在中国交通大学附近开业。“鲜果时间”打上“新鲜、健康、时尚”的标签,淡绿色带透明顶盖的纸杯,杯身是双层隔温材料,上面印着时尚的韩国漫画。在整个行业内,宋文博第一个使用这种包装,虽然它比别家的一次性塑封杯价格要高几倍。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细节,让消费者逐渐认同了“鲜果时间”是行业中最高端、最时尚的品牌,销售持续火暴。

他们的初步设想,是以海淀区的学生人群为主。然而市场太小了,他们又开始向朝阳进发,这样的市场依旧不够宽广,后来干脆改变一个区一个区发展的战略,开始在北京西单、王府井、五道口等有影响力的地段开设样板店,形成以点带面的态势。

这段时间对于宋文博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光。他每天都在看北京地图,然后带着地图去外面搜罗店面,在地图上做标注,晚上大家一起在路边摊吃烤串喝酒,有时候还能去看一场电影。“那种大家在一起拼搏的感觉,很有家的温暖。”这是宋文博一直无法忘记的,而后来,“家”这个温暖的字眼,就成为“鲜果时间”的文化核心。

2008年夏,“鲜果时间”在一年里已在北京开起了40家店面,这个成绩超过了“街客”5年的开店数量。

合作的门槛是地缘、人脉和理念

“鲜果时间”的火爆使宋文博很快再次面临加盟的难题,为了不让“快的客”当年快速扩张的问题重现,这次,宋文博推出了股份合作式直营店方式。这种投资方式,不同于很多品牌只要交加盟费就可挂牌经营,而是用一种合作的办法进行市场推广。有意与“鲜果时间”合作的投资者,不收取加盟费,但必须经过公司的考察,公司对于加盟店投资和经营管理有很高的要求。

对投资者的要求包括“认可公司的理念,有共同的价值观,遵从公司的管理,有地缘及人脉关系等等。”对店面的硬件要求也比较高,一家30平方米的小店启动资金大概需要14万元,要求至少有5名工作人员,公司将对他们进行店面选址、经营销售和产品操作方面的培训。对投资者评估合格之后,还会为他们进行统一的店面装修设计,准备日常所需的机器和物料,并筹备开店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这种谨慎的合作方式保证了投资合作者开店的品质。有了当年的教训,他不再一味求高求快,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业的基础打稳。

宋文博感慨:“一个人最困难的,就是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在实现过程中出现障碍的时候,你怎么去克服。”放弃一切来北京创业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人同意。“鲜果时间”下一步拓展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地区的市场,布局整个华北。

上一篇:外科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下一篇:5月A股强势格局能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