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时间:2022-04-12 08:29:07

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新课改给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去重新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多赏识学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自信一定离他最近。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所以教育过程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那么教学一定是枯燥的、单调的。我们面对的是孩子,“赏识”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正确认识和利用“赏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顺利实现新课程目标。

例如:在讲授“我能行”知识时,我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地讲出自己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和感悟。对于每一位走上讲台的学生我都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二、尊重学生。满怀期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得体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后进生,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促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新课改提倡的教学不是单方的讲授,而是在讲授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激发、激励、期待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自尝试,同时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失败、期待他们成功。

三、关注社会大课堂。教学实践两相宜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一理念决定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面临或将要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帮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资源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达到品德教育的高参与和德育教育功能的多重互动,产生教学共振,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上,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不符合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开展素质教育来说,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开展课外教育活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四、引导学生自尊自信争取成功

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尊重他人,包括同事、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尤其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知道并领悟如何让别人尊重自己,教会学生如何去尊重他人。教师要尝试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所谓的学困生,多半曾受过不当教育的伤害。任何一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共存,若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不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对于一个不敢走路的人来说,能够迈出第一步已经是奇迹了。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长处,让每一位学生都自尊、自信,敢于积极争取成功。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馨。只有理解孩子,才能从心灵深处宽容孩子,使教学散发出民主、和谐的气息。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作为改革的开拓者、创造者、引领者,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践行新课改理念,让新课改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上一篇:解读新课标理念 下一篇:在教学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