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对话与创造

时间:2022-04-11 11:03:34

文本的对话与创造

内容提要:在教学《雷雨》过程中,细节补充,角色扮演,写鉴赏性文章。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与创造,写出有思想内涵的鉴赏性文字。

关键词:《雷雨》 细节补充 鉴赏习作

对于经典《雷雨》的教学,如何让学生通过剧本文本的阅读,深刻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火种,从而在"引起心灵共鸣、净化心灵"的审美层次上,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多层次、多方位地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思想和写作欲望,让经典成为他们精神的源头而不是被各种参考资料肢解后的冰冷材料与应付考试的怪胎符号。因此,我首先考虑让学生在阅读剧本原著,对剧本情节,剧本人物有个整体印象,随后组织观看话剧《雷雨》的影牒,对剧情和人物形象有了全面、直观的感知后,再回到教材节选的文本上,从细节入手,补充课文细节。

(“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显然,周朴园在侍萍离家以后的那天晚上到过河边,那么,同学们想象一下他是怎样到的河边,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动作与语言。几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说,他心急如焚地向河边跑去,路上还跌了几跤,大雪飞舞,白色侵蚀了所有光芒,天地一片素白,万家灯火悄然隐退,河边上的芦苇被雪覆盖,月光微弱的散发着,河面铺满白色的月光,周朴园出神地望着河面,他的脸此时更显得苍白,眼光迸射着痛苦、愤怒。零星而朦胧的灯光拉扯着他的身影,他看着侍萍留在岸边的衣服,疯狂的呼喊着侍萍的名字,撕心裂肺的呐喊在无边的黑暗中回荡;第二位同学补充道,他向着茫茫夜空,挥舞着颤抖的双手,歇斯底里地呐喊:苍天啊!第三名同学说,他扑到在侍萍的衣服里,久久的陷入了沉思。我感到学生们的情感已经到了一个体验的高潮,顺势抛出下一个话题,周朴园看过侍萍的绝命书,但绝命书的内容,曹禺并没有写出来,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与可能。如果你是侍萍,那么你会怎样来写这封绝命书呢?你能体验到侍萍当时内心的感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开了:侍萍内心很痛苦,因为她的幻想破灭了,她被驱出周家的大门;侍萍内心很绝望,没想到周朴园会如此残忍,刚生了小孩才三天;侍萍对周朴园仍存幻想,希望能挽回她的爱,她要用死来证明自己对周朴园的执着的爱,她希望在天堂他们仍能生活在一起。学生开始写,教室里显得格外寂静,但寂静中我能听到学生激烈的心跳。

几分种后,学生开始朗读侍萍的绝命书:

生1:“我爱的朴园:我没有什么可说的,我没有委屈,我只有恨,只有悔,我恨命运的不公,我后悔当初爱上了你。可是,爱一个人有错吗?我以为你会爱我,会为我而放弃所有……现在,我真的绝望了……爱你的侍萍”;生2:“朴园,我走了,我要离开你和我们的孩子,永远的离开。也许,这就是命吧,可怜孩子,只有三个月大,他是无辜的,我不敢奢求什么,只希望你把孩子照顾好,这就算是对我们那段感情的纪念。我不恨你,我不后悔曾爱过你,只是,从此你要一个人寂寞的生活在世界上……原谅我,除了死,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侍萍绝笔。”;生3:“朴园,我的心都碎了,我没有或下去的勇气,我要选择离开你,离开这不公平的世界,可怜我们的孩子,他还那么小……我无话可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财富、地位、声望会蒙蔽你的双眼,为了它而不惜抛弃多年的爱情;我不恨你这样残忍的对待我,因为你已无可就药,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侍萍”;生5“朴园,我从未曾想到我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不想怨恨谁。此时,雪越来越大,似乎想掩盖拢所有苦难与悲痛,怀中的婴儿呜呜的哭泣着,如今我无力再面对,这一切都是命运,我们也只不过是受害者罢了,可怜的是我怀里还没睁眼的孩子,怀中的这个孩子我要将它带走,对不起!保重!”

很显然,学生体会和把握到了侍萍内心的悔恨、绝望以及对初恋的留恋。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女性的命运必然导致学生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心灵世界进行探讨。那么,引导学生写鉴赏性的评论就水到渠成。在《天长地久终有时》一文中,学生质疑教科书的观点:“周朴园……将遭受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在年三十晚上感出家门……”作者认为对周朴园的形象概括有失偏颇,周朴园,虽然专制、蛮横、冷酷,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当初对侍萍的爱,他之所以抛弃侍萍,是他的家庭社会地位所然,而他本人也是这个家庭及其婚姻的牺牲品,他内心的寂寞、孤独、空虚、隐痛只能靠从前的旧家具和对那一切的回忆与怀念来安抚。而侍萍的到来会提起他曾经的不忍,掀起他隐藏的痛,他老了,经不起这样的波折,要给她补偿,叫她安静离开,而且后来,他经常去探望精神失常的蘩漪与侍萍,,说明他内心世界仍然激荡着情感的波涛,作者随后分析了蘩漪、周萍、周冲这三个人物,认同曹禺说的"他爱的仅仅是爱",最后,作者对许多资料下的定论提出了令人深省的反诘:循规蹈矩、生搬硬套的给文章下定义和结论,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语文的魅力来自于文本和对文本的艺术驾驭。充分表现文本自身具有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教师要屏弃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被教学参考书牵着鼻子走,只满足于把现成的段落、中心、主题直接端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之门却紧紧封闭,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会给学生以感动,那将是对于经典文本的亵渎和语文教学自身的悲哀。因此,找准突破口,学生表演周朴园到河边这一细节,设计替侍萍写遗书,无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量,让他们进入剧本的人物内心世界,学生们身临其境,他们与主人公一起痛苦、一起愤怒、一起绝望、一起挽回曾经的爱。写鉴赏性文章,有力的促进他们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惊喜地看到在鉴赏中学生思想的火花的闪现,对教科书观点的质疑,对于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与理想。当一个学生被文本所吸引并能引发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时,他就是在进行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为其人生的发展奠定了由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提供的坚实的精神基础。

上一篇:中学课余短跑训练之我见 下一篇:利用图形变换巧求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