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4-11 06:37:17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引进“探究性学习”,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总认为初中的学生思维能力低,不会学习,把“主导”理解为包办代替,把“主导”理解为“主宰”,希望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则认为是不务正业,于是就有了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个学生智商再高,当他求知创造的冲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不到鼓励,被抹杀时,他未来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习惯于常识,苟安于常态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失去动力。可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则是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要求。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线索,以好奇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质疑创新精神为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传统授课模式、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质疑,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新的见解,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不管多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回应。既要表扬他们不迷信权威的独立精神,也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思维缺陷给予点拨。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民主,也是由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言的多义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使得对作品的理解构建丰富多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部作品,就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允许有不同于教参的见解存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但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增强理解和创造的能力,成为精神独立的独特个体。

二、善于点拨,引导探究。

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们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可见,刺激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对探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的欲望时,他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和别人的观点比较后寻找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读《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思考贾里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伟人计划”为什么会连遭失败,最后为什么会有一次意外的成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对贾里“伟人计划”及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伟人情结,这些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发学生主动去研究探索。

当然,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精彩的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系统化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有教师的点拨,有师生间、学生间的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做到“引而不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辩论,激活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辩论有利于学生提高调动组织已有知识的能力,在辩论中产生的急智,“灵机一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上去生疑,也要运用求异思维,从无疑到生疑,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激活思维,跳出思维的误区,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留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思索和探索,开展辩论。辩论的话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教材的理解,可以是对作者的立意揣测,也可以是文中语句的思考。这时教师的身份不是仲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学生将辩论引入正轨,防止出现人身攻击。

四、撰写习作,展示成果。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成果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甚至可以是一种揣测,而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具有独到性,是否具有学术价值。但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零散的,让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成果,既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的能力。因此,辩论结束后,我往往要求学生动笔,将自己的思想整理成论文的形式。对论文我们不作字数的限制,也没有文体的约束,但要求语句通顺,观点突出,论点与论据统一,形式规范,文风要好。以此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如在学完《伟人细胞》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伟大与平凡》《贾里能成为伟人吗?》《你同意贾里的自我评价吗?》《你怎样看贾里让书成为“今日明星”?》《贾里新传》等文章,学生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伟大与平凡的理解。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轻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性学习,对这种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对学习有了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教材进行多方面剖析,有了很多的收获,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人文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下一篇:后语言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