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4-11 10:29:44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发展探析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扮演着多重重要的角色,加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人员配置不足,工作压力大、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角色定位模糊,待遇相对低下等,常常使高职院校辅导员感到身心俱疲,成为倦怠现象的高发人群,从而影响职业发展,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并因此而形成连锁反应。这不但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辅导员本人的发展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文章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探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改善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发展;职业化

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内容中明确把高等学校辅导员定义为一种职业,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明确三个等级的具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由于社会偏见、高职学生就业难等因素,高职院校辅导员成了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认识、分析并积极干预不仅对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谐校园均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辅导员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扮演着多重重要的角色,加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人员配置不足,工作压力大、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角色定位模糊,待遇相对低下等,常常使高职院校辅导员感到身心俱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从而影响职业发展,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并因此而形成连锁反应。这不但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辅导员本人的发展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探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改善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提供参考。

一、职业倦怠与高职院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是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先引入心理学研究中。目前理论界广泛引用的定义是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即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对于工作疲劳,个体的反应使得其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对待职业的行为,都成为了以负面、消极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市场化的思想道德意识大背景下,在保证高职学生群体成长和成才的压力之下,个体职业价值不被认同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压力体验下表现出的对工作的迷惘、逃避和抱怨的一种消极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已经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50%,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有普高、职高生源,也有初中起点的“3+2”、“2+3”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泛化,大小事务都隶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畴,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差异性及工学结合的工作模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便成了全能型的“保姆”。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及原因

高职院校辅导员长期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社会大众有效认同的情况,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最易产生在助人职业中,而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育人工作,压力是产生倦怠的主要诱因。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改善,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但管理机制仍然有待完善。比如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宏观的调控,专业化的体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由于学校对辅导员的关注度较低,使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参与科研工作难度较大,在高校课题申报方面举步维艰。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上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而工资收入却还相对较低。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进修等方面又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都使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价值困惑。

(二)角色定位模糊,缺乏职业认同感

和专业教师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收入、受重视程度、职称评定等情况均处于弱势。教学和科研在高职院校也逐渐成为的重点和关注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却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理解,辅导员岗位被认为是没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岗位。经常听到辅导员戏称自己是“打杂的”,前途迷茫、角色定位模糊。有些高职院校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担任思想政治课程的任课教师,看似是多渠道发展,其实却进一步加剧了岗位界定的模糊性,同时由于精力分散,也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预期的职业定位背道而驰。而家长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或情感上有困难,首先想到的还是向辅导员求助,这就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琐事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辅导员逐渐随着工作时间长、内容杂、强度大慢慢对个人的角色定位更加的模糊和迷茫。

(三)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欠缺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2006年4月,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对自身的双重身份无所适从,高校职能部门也缺乏对辅导员双重身份适应的适时引导,这使得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发展角色较为单一,职业规划与发展相对欠缺。而且部分辅导员因为对于角色的意义和使命认识不清,个人目标迷茫,容易进入评价自身职业发展的误区。这就会使自身产生职业前途渺茫的心理,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四)发展空间小,职业压力大

高校学生人数随着扩招不断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配备比例严重不足。学生中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管教学生的压力已成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辅导员一方面要接受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还要接受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及所在院系的行政工作,这种多重管理体制使辅导员更易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同时辅导员缺乏专业权威,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无法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这让辅导员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有效的培养和流动机制。辅导员转岗渠道不畅,晋升机会有限,职业发展之路狭窄。

上一篇: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满意度实... 下一篇: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