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及意义研究

时间:2022-04-10 12:33:34

和谐社会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及意义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一项重大课题,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和谐社会下提出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及其现实意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和谐社会 实现途径 现实意义

一、和谐社会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

1、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剖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谐社会思想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理想社会构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其实质是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2、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巩固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过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要想实现就必须做到理论联系群众,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广大人民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和谐社会中的实现路径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使人民群众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人民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不断地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2、采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科学精神的前提下,要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满足群众的需求,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形象贴切的比喻,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明白、生动感人的讲解,把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精神融入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通俗化,使之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

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地自然地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化节目中受到思想理论教育。

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3、利用各种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大众传媒的主阵地,比如,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百家讲坛”、团中央可以举办各类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等,努力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节目办热,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变成社会活动或社会广为关注的高雅的大众活动。

近年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甚至还出现了诸如等一些主义的错误思想。这些思想一旦蔓延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必然受到冲击,群众的向心力必定受到削弱,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接受,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2、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沦联系群众的过程。理论联系群众才能为群众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兴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力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日标的实现,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发挥当代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必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3]李新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史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5]秦岭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界.2008.

上一篇: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下一篇:与大学生探讨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