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

时间:2022-04-10 05:45:25

浅析“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

教学是教师再熟悉不过了的事。但我们的教学究竟干了些什么?它应该干什么?它能够干什么?而我们的教学实际又干了什么?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的功能作进一步的反思。有学者认为教学的功能有五个:一是传承知识的功能,二是实现交往的功能,三是情感归属的功能,四是社会适应的功能,五是个性发展的功能。我们的传统教学和课程改革,这些功能究竟实现了多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从“你讲我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讲授新课是它的精华所在。教师通过充分的准备,运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法则的推导和应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及肢体语言的调动下五官齐上,容易形成知识的表象,形成的概念也清晰、准确。教师给予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教师精细的讲解,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

但是,“你讲我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一般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总是呈现为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为主,有时也贯穿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让学生做些有意义的练习。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就是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在教师事前预设的思路、答案圈内完成,很少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经常把问题嚼得太细,一讲到底,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有效开发,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得不到锻炼。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障碍的信息反馈。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发挥出来,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很好的发挥。一节课下来,“你讲我听”,表面上是学生“一听就懂”,实际上是没有亲身体验过,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哪儿会记得住呢?这时,课程改革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那么,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又将如何?“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真的高效吗?

近十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知识的传话筒,我们的教学开始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新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知识的构建者,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

但是,课程改革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你说我讲、你跳我演,热热闹闹。课堂变成了戏场,“自主”变成了“自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是说的不着边,演的四不像,能力没上去,“双基”不达标。教师把大量的作业留到课后,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起来费时、费力,出力不讨好的情况时有发生。费时,课前预习加大,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用两节课来完成(课前一节课预习,课堂一节课交流);费力,学生自学长吃苦头。学生独自看书不易形成知识表象,自学的东西也比较模糊、似事而非,一旦形成错误的表象,极不容易抹掉。学生的知识圈小,自我探究、小组探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导学案”是教师的预设,圈住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不妨再退一步看,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每一个问题总有一两个学生自学不会或学得不通,这就需要教。没有教师的教是绝对不行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每节课要求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教师怕讲得多,就让学生讲。学生讲行不?很简单的问题还可以,复杂点的问题就不行了。因为,学生的知识相对少,自学的东西正确性有待商榷,如果学生自己理解错了,教给别人那就会一讹传讹。就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正确,教给别人问题的方法也没有教师讲解的灵活多样,“学困生”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的讲是绝对不能丢的。

纵观传统教学和课程改革,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偏离教就是偏离学,没有真正处理好学与教的辨证关系。学与教的辨证关系,理论上是正确的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的原则。人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足够使学生可以自学,“自学”或者“先学”变成可能。人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脱离了教,有很多新知的东西,完全靠学生自学是难以学会的,这就必须有“教”,“教”就成为不可或缺少的。

课堂教学过程究竟应该“先学后教”好呢?还是“先教后学”好呢?“先教后学”,教了还学什么?实质上是无所谓的“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满堂灌”。那就还有一种情况存在——“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边学边教。通过自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教,懂了;懂了的学生通过教,通了。“学”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与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现在,有些教师一提起“先学后教”,就意味着加大课前预习,或者先预习一节课,再讲一节课。课前学生预习,一是科目多,没时间,二是没处问,效率低。其实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吸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和“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的合理因素,采用“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模式来建构我们的课堂。

“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模式

师:呈现问题(或教学情景)

生:学一学

生:做一做

生:议一议

师:讲一讲

生:更正错题

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呈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学(学一学)、做(做一做)、小组讨论(议一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讲(讲一讲),最后更正错题。这样做,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解决。

学生在学一学、做一做、议一议时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多讲,能弄懂的要少讲,点到为止。但不能不讲,不讲,学生自学的正确性得不到验证,获得的知识得不到升华。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