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教育教学的“三慢”

时间:2022-04-09 10:53:55

高效语文教育教学的“三慢”

时代的快节奏投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当然也不能幸免。比如三年的高中教学任务普遍安排在两年内就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要求学期中间就基本完成了,一堂课的内容也要求早早结束,留足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消化、领会。到底什么是高效率?速度快是否意味着效率高?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者的梦寐以求,怎样去打造?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也有一些想法,总结为“慢”,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准备阶段求“慢”

语文课到底应该在课堂上讲些什么,不能让满天飞的各色参考资料牵着鼻子走。“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好学。

比较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教师自己先不看资料备课,当然在备课之前,你必须对考试大纲的要求烂熟于心;对每一类课文要讲什么心中有数。可能自己备的课一开始会比较幼稚,漏洞百出,但这时绝不能放弃,因为这时放弃也许你就会跟名师失之交臂了,而沦为可悲的教书匠。当然只做到这一步,备课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它还需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作者情况介绍、作品背景介绍、教学手段的选择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去做。

当然,别人的教案也会给自己启示,所以在自备后也要有借鉴,取长补短,拓宽视野,自己才会成长更快一些,所以说备课阶段要讲求细细推敲,去粗存精,有时可能要三备四备,怎么能草率了事,匆匆而为呢?坐不下来,不像烹制佳肴一样细熬慢炖,怎么能出精品?

二、教学过程中能“慢”

由于多年的新课程改革,灌输式教学方式一直倍受指摘,现在想想的确是这样,由学生经过反刍,自然而然构建起的知识体系,才会对具体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最近比较流行的是鼓励学生形成建模意识。建模意识是一个好构想,但到具体推行的时候却变了味。有些教者好像拿到了尚方宝剑,直接把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烂熟于心。但这样做真的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吗?仔细想想有点本末倒置,这说到底不还是灌输式教学吗?建立一般的解题模式这无可厚非,它的确能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涉及的答案所包含的大致内容,但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不能把它看成一个箩筐,无论什么都往里面装,学生养成了惰性,也不去看具体题目,而是闭着眼睛把模式抄一遍。

比如现代文阅读经常会考的一种题型:环境的作用题,教师怀着好心帮学生总结了九个方面的作用,学生也很配合地记到了心里,只要考到环境作用题就把它照抄下来,可以想象结果会怎样,运气好会碰到一两点,运气差点就只会得个可怜的一分,这不是花了很多冤枉功夫吗?说得严重点就是误人子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什么才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呢?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呢?一种解题技巧的形成,要靠大量的实践去总结、感悟,不是你说这句话包含这样的意思,学生就能领会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他才有可能参悟到其中的深意,需要长期的晕染。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这不就进一步证实了教育、知识的发现与内化是一个慢功夫吗?

再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上课之前教师就预设好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预设固然重要,但不要被缚住手脚,预设过度,唯备课内容是从,结果一堂课下来,总有人抱怨教学任务没能完成,其实应该负责任的恰恰是这位教师。看起来有些荒唐,但细想想,你会发现课堂有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语文课堂。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分班比较频繁,高一要两次分班,进入高二要分班,到了高三依然要分班,对于一个知识点也许你觉得已经讲清楚了,但到一个新班级,你会遗憾地发现掌握情况不理想,试问你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轻易跳过吗?

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再比如区域的差异,农村中学的孩子比较内向,他可能学习很用功,但不善表达,是不是他没把问题说到位,教者就草率地来一个“你坐下”,然后替他来说呢?这只会让孩子更懊恼自己的无能,下次更不敢张口说话,养成依赖心理,反正老师会说,自己何必“出洋相”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还不应该俯下身子,听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耐心、再耐心吗?再说一句,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因为你的耐心有了提高,教师应该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当然课堂上讲求慢一点还有很多理由,教学重点要反复,不能等到学生考差了,一味地责备学生没有努力,须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遗忘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能说你感觉讲得很透彻,学生就应该百分之百掌握。

还有一种情况也应引起大家重视,试卷上一些正确率比较高的题目,教师总觉得不需要花功夫,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的精力要放在难题上,那才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和存在的意义,但真正惠及学生的可能是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题目,因为那些更易于掌握。这个时候教者到底该怎么处理呢?为了使课堂更有新意,学生更便于接受,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也许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和教师所站的高度是不同的,这同样要求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相信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一言堂看似保证了教学的进度,但学生真正掌握的到底有多少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所以负责任的教师不会也不应为了追求进度舍不得花时间。

三、教学反馈中肯“慢”

课后也需要花慢功夫,很多教师布置作业缺少自己的思考,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内容发给学生了事的现象很普遍。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没有经过深思、推敲,就会带来一个后果:作业量大,作业缺乏针对性,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反馈缺乏力度。更为严重的是,作业量大,教师可能都没有精力去批改作业,这样的作业不就成了无效作业,没有起到巩固的目的,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的危害是长期的。所以身为一名教师,一个责任感强的教师,怎么能不下一番功夫,慢慢推敲,精益求精,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呢?

总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精耕细作,慢和快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只有教师在各个环节考虑周全,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高效。)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的批注式文言文教学 下一篇:记叙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