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上引领学生探究

时间:2022-04-09 09:27:02

在科学课上引领学生探究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科学课上的主要学习方式和手段。探究就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并在这些活动中有所获得或发现。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科学课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54-01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开发者、诊断者、认知冲突的创设者和促进者、社会交往的推动者等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下面就如何在科学课上引领学生的探究谈谈我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科学的探究式学习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在这些过程中,第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总是习惯于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的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是自主的发现或提出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这样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时,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会直接出示各种拱桥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不多、强度不大的年代,其原因在哪里?”这样的教学设计中,问题已经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用幻灯片演示一个场景:在动物王国里,有一条宽大的河,两岸的动物无法跨越河流,于是想建一座桥。不同的动物想到了不同的形状。小兔认为“―”形的好,小猴认为“ ”形好,老虎认为曲折的“Z”形好。看了这些以后,学生立即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些形状抵抗弯曲的能力不够强,有的认为太费材料。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拱形会好些。这是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为什么用拱形?怎么证明自己的猜想呢?”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拥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自己发现了问题。

另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挥想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敢想、敢问。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课堂上,学生得到一个问题后,往往需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通过自主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把凌乱的材料综合处理、运用的能力。

通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方法。经过汇报和教师提炼以后,得到一个统一的方案,然后个小组再实验。这样的教学有弊端: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或书上的提示,说出其实已经设定好了的方法,这样,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思维得不到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所需的材料来实验。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我们要设计实验让大家可以看到热量的传递方向。课本上的方法是在一根铁丝上用蜡油粘上四根火柴,然后加热铁丝的一端,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但给学生提供了铁丝,还提供了铁棍、铁片、带小孔的铜棍和凡士林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方法,自己选择材料做实验。结果四种材料都有学生选择,而实验结果是选择铜棍、铁片和凡士林的很快就完成了实验,而选铁丝和蜡烛的同学则很慢。实验结束后,通过小组的汇报和交流,使学生得到互相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也许这样实验导致小组并不成功,但是通过自己思考和相互学习中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收获要远比照既定方案实施的实验要多得多。

三、教师有效的引导。

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通过观察或实验体会到了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简约有效的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缺乏有效引导的课堂中,学生虽然可以处于主体地位,但整个教学将会是混乱的、无序的,学生的学习也将是无效的。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例如《蚂蚁》一课。教师在布置了观察任务:用感官或放大镜观察,注意保护蚂蚁……之后,放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结果十分钟之后,观察用的蚂蚁死的死、伤的伤,而学生由于蚂蚁乱爬,对于蚂蚁的认识也还是仅仅停留在蚂蚁的颜色、基本形态等浅显的认识层面上。这样的教学虽然给了学生足够的动手空间,但教师的引导是流于表面的一些泛泛的要求,学生对于观察任务不够明确,致使效果不佳。我的设计是:首先让学生根据印象画一画蚂蚁的样子,然后各组在黑板上展示。由于每组画的不同,于是学生自然地产生了想看一看蚂蚁,研究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方法。学生想到了:用食物引诱、用昆虫盒、在桌面用水画个圈,把蚂蚁放在中间等方法。在观察后还要修改自己的蚂蚁图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效果,又保护了蚂蚁。明确了目标后的学生观察起来就有效得多了。

四、注重结论的获得。

在探究式的教学学习当中,我们容易做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讨论、实验、结论等过程。在得出结论时,常常出现从现象直接跳到结论的情况。教师往往忽视了探究过程中分析这一环节,而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杠杠的科学》这个教学内容中,当实验结束,学生面对着一系列杂乱的数据时,会很迷茫,难以入手,很难找到规律。我的处理方法是把数据实际化。例如: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个记录,挂好杠杆尺,分析它是否省力,然后找它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运用到其他的数据中,看是否正确,最后总结出一个有共性的规律。经历了由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后,学生就很容易的找到规律了。

《新课标》告诉我们: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想要上好科学课,需要教师的智慧。在我们的课堂中,应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更为巧妙的引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探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选民、惠中

上一篇:把“体验”运用到教学中 下一篇: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