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的构建

时间:2022-04-09 01:43:47

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的构建

摘要:C语言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该课程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探讨C语言课程评价原则,构建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C语言;课程评价;原则;模型

发达国家对课程评价的起步较早,研究时间长,评价条件较为成熟。在中国,课程评价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课程评价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1-2]。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借鉴国外的课程评价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在课程的目的、功能、范围、过程、原则、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课程评价的研究广度及深度有限,只涉及了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对于适合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研究较少。C语言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学习好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对计算机专业等的学习至关重要。因而分析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讨论C语言课程评价原则,构建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提高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这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

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对高职院校师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及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得出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为: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阶段,由C语言课程的任课教师或者教研室主任组织本教研室的同事进行讨论,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或修订C语言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之前,任课教师根据C语言课程标准选定一本教材作为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的教材。在学期初,教师根据C语言课程标准按教材内容制定授课计划。在课程的实施阶段,严格地按照授课计划规定的进度、知识及技能要求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有一到两次单元测试。授课结束后对C语言课程进行期末考试。教师以期末考试成绩的70%,平时成绩(平时的考勤、作业、单元测试等)的30%计算出一个分数,即学生C语言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有的学校则以C语言等级考试的分数作为期末测试的分数。在课程开发与设计阶段仅仅是凭着几个教师的经验来制定课程标准,没有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后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计划进行授课,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超计划的情况变化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参与度、编程习惯的养成、编程思维的培养、编程能力的提高很少关注,仅以学期末终结性考试分数作为C语言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在评价课程时仅仅以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很少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企业用人专家及课程设计专家等人的评价。当前C语言课程评价的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且容易滋生学生厌学、考前突击复习、考试过程中作弊等不良行为。

二、C语言课程评价原则

C语言是一门编程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通过C语言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具备良好的编程思维、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C语言课程评价对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有很大的促进及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C语言课程评价标准也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当前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制订,以便促进学生提高C语言课程的学习兴趣,掌握C语言编程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综合课程评价理论以及国内外专家在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结合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C语言课程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学生情感及个性发展需求

高职学生大都高考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因为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及家长的批评,对考试的评价缺乏自信,少部分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无论老师、家长怎么说他们都不想学习,上课只是混日子。当然,高职学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因为高考没考好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部分学生也容易因为高考的失利而情绪低落,进入高职学习后不思进取。另外,高职生源还分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是普高入读高职,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但文化知识基础较好;另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中专升入高职,系统地学习过专业课,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文化成绩不如普高生。因而C语言课程评价需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定量判断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多层次评价[3]。既要对学生C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学习C语言知识及运用C语言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编程思维及编程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既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又要使其不断地完善自我。让学生在这种充满温情的评价中找到自信,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又符合他们的个性发展。

2.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七种以上的智能[4]。而这些智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智力组合使得人类能力具有多样性。高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差,不具备学习高深理论知识的能力,但他们对技术及操作比较感兴趣。因而C语言课程评价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及他们的潜能挖掘,要通过评价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之转化成C语言学习过程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其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指C语言课程评价中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都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每一个指标都有科学依据,都需要有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认可,对评价标准要进行量化,避免主观随意。导向性是指C语言课程评价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基础,评价标准中的各项指标是课程改革及建设的方向,能够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效果。C语言课程评价的重点必须与C语言课程改革的重点保持一致。C语言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标准是教学自我检验的标准,C语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性和职业性的特色[5-6]。

三、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

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分析,依据C语言课程评价原则,制定了以下的适合高职院校的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在图1的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中,C语言课程评价分为C语言课程方案评价、C语言课程实施评价及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发现C语言课程在开发设计与实施阶段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及反馈信息,促进C语言课程建设与改革,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C语言课程开发方案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四个部分,由课程设计专家、企业专家、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教育目的,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课程的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等。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C语言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团队、实训实验条件、校企合作条件、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料、网络资料等。C语言课程实施阶段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实际情况等的评价,由课程专家、企业专家、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作为评价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中。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包括对C语言应知、应会内容、情感态度目标的考核,职业岗位能力的适应度等。C语言应知内容由教师进行评价,应会内容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社会人士进行评价。情感态度可由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建立档案袋,将学生的考勤、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学习习惯、作业质量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作业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获取知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记录下来作为考核依据。职业岗位适应度可由教师、企业专家、社会人士进行评价。

四、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课程评价能够促进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C语言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评价现状及课程评价原则,构建C语言课程评价模型,旨在促进C语言课程教学。同时,该模型同样适应于高职院校其他课程的评价,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彦华.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梅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黄成,李太君.层次分析模型在网络课程评价系统中的

应用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3(3):351-354.

[4] 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

理,2011,28(35):26-28.

[5] 景凌凌.高职教育多元课程评价视野下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13,29(14):79-80.

[6] 黄盈.浅谈教学改革中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模型的建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9(8):68-71.

上一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及生存... 下一篇:健康干预在心血管内科高龄失眠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