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有效实施专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08 03:19:25

班主任有效实施专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及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鉴于当前大一新生入学年龄普遍缩小,又处在学习和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的转型过渡期,其所处的年龄及学习阶段决定了这一教育对其将来的成才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班主任在其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自身优势。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除文化素质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也成为其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对其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的健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大学阶段不容忽视。而在如何有效实施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新的课程改革之后,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我校给08级每个新生班配备了班主任。在此,将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浅谈班主任实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有效地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作为一线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从而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优势

1.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选择性。

相比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较深入。因此可根据本班的整体情况和突出问题、个体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训练和矫治。在个体施教上,班主任更具有针对性,这甚至是专职心理学教师力所不及的。相比专职心理学教师,他们所教班级多,人数多,强调对学生整体的教育,即使有“点”上的教育,那也是极个别的学生。而班主任由于其本身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对“个体”的教育与辅导,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具有更为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的选择性。

2.具有时空的灵活性和实施的便利性。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地点较灵活,可在校内外;也可在课内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进行跟踪式教育,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而专职心理学教师却受到较大的局限性,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限制在上课时间和上课班级。

3.具有防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我院选取的班主任均为专业必修课教师,因此在了解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对其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可谓‘了如指掌’,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程式的系统的研究与教育。

三、通过对入学新生(均为专科二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常见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自卑的学生感到自己无能,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并自感无力克服。表现为胆小,不敢与人竞争,不敢抬头挺胸出现在同龄本科同学面前,总是怨恨自己,导致自己不断走向退缩。

2.厌学心理。

当前,许多学生在从紧张的高中阶段迈入新的大学阶段之后,表现出厌学现象,认为大学完全是张扬个性的舞台,继续伏案学习是在浪费时间。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对老师态度冷漠。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上课精神涣散,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严重者逃学、辍学。厌学原因十分复杂。有的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目标极低,学业基础差;有的遭受到批评、指责和冷落,超过了他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3.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焦虑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测试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4.自尊心问题。

相比于中学生,初入大学的学生自尊心表现更为强烈。这往往导致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致使他们很难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会产生苦闷心理。有较强的好胜心理,但耐挫力不够强,对失败充满恐惧,对成功充满渴求,有时为了获得成功会不择手段。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相反,有些同学则表现为自尊心过低,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因而在许多方面对自己抱有负面看法,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他们一般学习的动机不强,无上进心,因而学习成绩很差。对自己学业上的失败也常感受为是自己缺乏能力的结果,从而导致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和适应能力差的表现。

四、班主任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充分了解,班主任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世界永远是混沌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心理学知识对指导学生的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就会有所提高。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改变学生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2.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学习环境,优化群体心理。

从根本上说,这就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克服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做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健康全面发展。应减少名目繁多的各种测验、考试,合理释放学生的应试压力与紧张感。同时,班主任应充分认识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富班级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戴鉴雄,2007)。

3.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还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扩大社会接触面,打破从校门到家门的封闭式生活而给学生造成的胆怯恐惧等心理状态,增强意志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独立生活能力差、挫折耐受性差等心理。

4.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建立符合个人实际的抱负水平。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这样自然会心情舒畅、精神健康。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关键要创建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学生工作最前线的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掌握其心理发展动向,采取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乐.关于高中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4,(1).

[2]戴鉴雄.试论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研究,2007,(3).

[3]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朱秀华.中学生心理教育浅谈[J].广东教育,2007,(3).

上一篇:高校学生班主任制度探析 下一篇:不容忽视高职护生在医学前期课程中的学习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