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救济站的一天

时间:2022-04-08 11:45:34

食品救济站的一天

我是为了观察金融危机而去食品救济站当义工的。我的邻居Petetra自从丈夫去世以后,一直去那里帮忙。

德州的暖冬阳光灿烂,生活过得非常随意。母亲知道我要去做义工,在日历上做了记号,比我还要认真。没想到难得早起的一个机会,扰乱了母亲的作息规律,晚上9点准时上床后,一次又一次起身来到我的工作室,催我早睡;清晨天还没有亮,就把我叫醒。

后来我知道,食品救济站的老管家,80岁高龄的Dee Storm太太也早早醒了。她从1984年退休以后,在这里义务劳动了25年。睡不着,她摸黑开车到救济站,便开始工作。救济站是教会的食堂,有厕所有厨房,还有两间空房间被改成储藏室。墙边靠着无数折椅和长餐桌。她祷告,然后干活。等我和Petetra八点准时赶到那里,已经没什么活可干了。长餐桌排成一行行,上面都是鼓鼓的一个个塑料包。

布朗斯威尔(Brownsville)位于美墨边境,是一个14万人口的城市,亚热带气候,竟然有12个食品救济站。一个救济站平均每月接待300户人家。Storm太太告诉我,他们每月领一次救济食品。塑料包里有粮食,袋装的大米、面粉、豆类等等,有罐装水果、蔬菜、花生酱,还有散装的面包、甜食等等。食品都是过期的,由超市或者食品公司免费捐赠,却要收取每斤10美分的运输费。她把账单给我看,运输费每个星期要支付400多美元,这些钱来自教友的支持。有时候超市送来卖不掉的蔬菜和水果,那就辛苦了义工们,要挑要洗,手忙脚乱。

救济站还有生活用品,全部堆在长桌上,没有限制,随便拿。其中有过世老人家属捐赠的,也有卖不掉的二手货。有个收购旧衣服的残疾妇人经常把卖不掉的衣服送来,换取面包和其他食品。

食品救济站每星期一次,下午二点开门。过了中午12点就有人陆续到达,在门外排队。Petetra说,第一个星期最忙,要接待200多户。今天最闲,因为是最后一个星期。更多的义工在午餐之后过来,多得令人瞠目。后来才知道,食品站还帮助困难户提货。沉重的两个大包足有30~40斤,我还提不动呢!

州立大学在食品站设立健康饮食讲座。先到的被请进来,一排排坐好,老师用图画和表格解说,讲西班牙文,我一点也听不懂。课毕,我拿着相机在一个懂墨西哥语的太太陪同下到门外拍照。大概有近20人进入我的镜头,大多是妇女,有的牵着孩子的手,有的推着婴儿车,也有老人和男人。听说要拍照,拉了拉衣服,把头发拢好,队伍也排得整齐一些,个个面带笑容。

12个救济站把城市分割成12个地区,就像孩子上学一样,救济也不能跨区。申请救济的必须注册,携带水费或者电费账单,以证明居住地址。不过,Storm太太说,对于第一次上门的客人我们从不拒绝,走错了也好,不符合条件也好,我们都不让他们空手而归。

布朗斯威尔市90%以上的居民有墨西哥血统,前来领取救济食品的全部是墨西哥人。我坐在那里仔仔细细地观察,有些很漂亮,衣服鞋子都是名牌的,也许她们就是“过阜新娘”?以为美国遍地黄金?有的外婆、母亲和女孩子同时出现,可能是吃救济的“老客户”?不少女人拖儿带女,还挺着大肚子,脸上无忧无虑。美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中产阶级社会,穷人似乎与金融危机没什么关系。那些大农场和大商场总有卖不掉的过期食品,经济越不景气,剩货越多,需要找出路去抵消盈利税。救济穷人成为双赢的一种事业。可敬可贵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义工,长年累月,分文不取。不过,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丰衣足食,还能帮助别人,人生的意义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上一篇:百吃不厌的空心菜 下一篇:意大利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