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都博物馆珍藏青铜器赏(上)

时间:2022-04-07 10:28:32

锡都博物馆珍藏青铜器赏(上)

锡都博物馆位于世界锡都――云南省个旧市,它是滇东南锡文化、青铜文化的收藏与展示中心,其收藏和展示的青铜器精美绝仑,别具一格。

锡都博物馆原名为个旧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2008年11月14日更名为锡都博物馆。该馆现收藏有两千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16件、三级132件,汉代提梁壶、铜俑灯(又称“三枝铜俑灯)、三羊盒、龙纹三足盘、孔雀灯(又称“凤灯”)、博山炉等精美器物,堪称全省独有,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科学价值。1995年正式开馆以来,锡都博物馆每年有大约十个展览展出,每年接待观众十万余人。该馆参与主持的2010年度个旧市麻玉田发掘遗址被评为云南省考古新发现之一。2011年6月锡都博物馆被评为“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团体”。

锡都博物馆以收藏青铜器而著称,特别是个旧黑蚂井出土的青铜器,更是别具特色。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造型和铸造工艺都明显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的器物,如鼎、弩机、提梁壶等;另一类是红河流域和岭南地区常见的器物,如钺、锄、三羊盒、三足盘等。现将这些别具特色的青铜器分类介绍于下。

一、中原汉式青铜器

此类青铜器为中原地区所常见,包括兵器、炊具、盛具和农具等。

1.兵器

锡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兵器包括铜剑、铜矛、环首刀、铜削、铜弩机、铜戟、铜镞等。

⑴铜剑:双面刃,中间起脊,剑身体较长,如狭长形起脊铜剑,个旧黑蚂井16号墓出土,长达90.8厘米。19号墓出土的狭长形起脊铜剑,为扁形格,剑身狭长,双刃、中间起脊,长65.4厘米(图1)。此类狭长形起脊铜剑,俗称汉式青铜剑,广泛见于中原地区。

⑵环首铜刀(图2下),个旧黑蚂井7号墓出土,为椭圆形环,刃部斜长,断面作三角形。残长27.6 厘米,宽1.4厘米。

⑶铜削(图2上),个旧黑蚂井4号墓出土,首已残,背厚刃薄,锋向背部弧曲,残长17.2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

⑷铜矛:分柳叶形铜矛和圆銎长矛两型。柳叶形铜矛,个旧黑蚂井5号墓出土,呈柳叶形,中间起脊,断面呈菱形,銎径32厘米,通长38厘米,宽5厘米,援长25厘米,无格。圆銎长矛(图3),个旧黑蚂井28号墓出土,銎根部带两个对称穿孔,叶面各有两个血槽。长34.8厘米。

⑸戟:个旧锡都博物馆共收藏戟2件(图4),均为个旧黑蚂井7号墓出土,其外形作“卜”字形,戟身上有3个圆穿,双刃,下有胡,胡上有一圆穿,有一椭圆形銎与援身相接,援、内、胡上均有刃,为典型的“卜”字形戟。全长30.2厘米,援长16.1厘米、内长11.8厘米。

⑹铜弩机:个旧锡都博物馆共收藏铜弩机2件,其中个旧黑蚂井28号墓出土的铜弩机,由悬刀、望山、钩心、键、机廓组成(图5)。同墓出土有箭镞4枚,其中铁质2枚,铜质1枚,铜铁合制1枚,镞身为三棱形,后带铜铤。铤内残留有木箭杆痕迹,证明这些箭镞曾经是实用器物,长6.2厘米。另一铜弩机,为个旧黑蚂井29号墓出土,由悬刀、望山、钩心组成,无机廓,键为木质。

2.生活用具

个旧锡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生活用具包括盛食具、酒具、炊具、印章等,品种繁多,可分为:

⑴炊具

铜:个旧锡都博物馆收藏的4件铜,全部为个旧黑蚂井出土。其中,28号墓出土的(图6)由一件铜甑和三足鬲组成,通高39.6厘米。甑敞口折沿,弧腹圈足,甑身饰两组平行的弦纹和对称的铺首环耳一对,通高15.3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3厘米。鬲呈三足状,子母口,圆鼓腹,圜底,细长足,肩部饰两组平行的弦纹和一对两侧对称环耳,通高27厘米,口径22.2厘米,腹径21厘米。鬲内有墨绿色油膏状物,底部有烟炱痕迹,显然为实用器具。

铜灶(图7),为个旧黑蚂井出土,1988年征集入藏。灶呈梯形,一侧有半圆形火门,另一侧有出烟孔,上部有两个直径分别为10厘米和11厘米的圆形火眼。灶通高11厘米,宽21厘米,长37.5厘米。

(2)盛食具

铜鼎(图8),个旧黑蚂井8号墓出土,为圜顶盖,盖顶有一环状凸棱,中央为环状钮。盖以子母口与器身扣合,器口两侧有稍向内撇之环状立耳。鼓圆腹,腹部有一凸棱,圜底,素面,三兽状足,高17.6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6.1厘米,腹深6.3厘米。鼎的底部、腹部有烟熏痕迹。

铜鉴(图9),个旧黑蚂井22号墓出土,为敞口、弧腹、圈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环耳和一周弦纹,底部刻有一“贵”字。通高1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8厘米。

铜盆:个旧市博物馆收藏的10多件青铜盆,均为黑蚂井出土。其中,(图10)盆,敞口,折沿,方唇,深弧腹,浅圈足。器表有两个对称铺首衔耳和一周凸棱。通高15.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15.2厘米。

铜洗(图11),为直口,折沿,方唇,弧腹,平底内凹。器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耳,一耳已残。通高11厘米,口径24.4厘米,最大腹径24.4厘米,底径13.6厘米。

(3)量具

锡都博物馆收藏的铜量器(图12),为个旧黑蚂井出土,1988年征集。全器呈圆桶形,直口,直腹,平底。自口至底器物外壁有三条宽带状棱,器底下附有一圆环。通高16.4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21.8厘米。

(4)酒器:即饮酒、盛酒和取酒器皿的统称。

铜樽(图13),1986年采集入藏。带盖,筒身、直腹、子母口、平底、三足。器盖顶部为桥形钮衔环,衔环圆周阴刻有柿蒂纹,器身腹部饰弦纹一周和对称衔环铺首一对,通高1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1厘米。

铜(图14),个旧黑蚂井4号墓出土。为覆盘形盖,直口、鼓腹、深弧腹、喇叭口形足;盖顶有一桥形钮,钮中有一穿孔;肩上部有双梯形扣,扣上各有一圆形小孔,盖缘也有一扣,扣中有一圆形小孔,盖扣嵌于肩部扣中,用一木梢固定,便于盖之开启和闭合。圈足内腹底有一长方形铜片,横立焊接于底下,铜片旁刻一纵向凹弦纹及三条平行凹弦纹,略呈“山”字形,疑为某种符号。器内盛有4块铜渣,少量铜渣因为锈蚀而沾在器底上。盖顶上饰阴刻柿蒂纹,钮处于柿蒂纹中央,肩部饰三道凸弦纹和对称铺首衔环。通高25.2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6厘米,足高3厘米,腹最大径28.7厘米。

铜壶:锡都博物馆收藏的壶很多,均为黑蚂井出土或采集。其中,提梁壶(图15)带盖,小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盖顶中央饰一桥形钮,钮四周阴刻柿蒂纹,肩上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接衔链和双头龙形提梁,其上錾刻有龙耳、鳞甲、毛、角等纹饰,腹部饰一周弦纹。通高32.2厘米,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23.2厘米,底径18.2厘米。

三足带流壶(图16),个旧黑蚂井出土品,1988年征集入藏。为侈口、短颈、削肩、直腹、平底,口沿处有一半圆形短流,底部有三乳钉状足。颈部饰宽带纹一周,腹部饰带纹三周。通高19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8.5厘米。

铜锺(图17),个旧黑蚂井16号墓出土,为子母口,束颈、溜肩、圆鼓腹、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环耳,肩腹部饰三组凸棱状弦纹,圈足上刻“赵”字。通高42.7厘米,口径14.4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底径20.4厘米。

铜斗:锡都博物馆收藏的斗分三足和无足两类,典型器物有三足斗(图18),个旧黑蚂井22号墓出土,为小口微侈,方唇、折肩、直腹、圜底。底部有三扁足,截面呈半圆形。腹部有突棱,近棱处有一管状柄,截面呈三角形。通高22.2厘米,口径10.2厘米,腹径16厘米。

无足铜斗(图19),个旧黑蚂井4号墓出土,为侈口、方唇、沿面略内敛,高领、束颈、弧腹、平底。底部有四乳钉。肩部焊接有一圆形中空柄,斗内部阳刻一鱼纹。口径14厘米,底径3.6厘米,腹径13.4厘米,高8.5厘米。

铜耳杯(图20),为个旧黑蚂井墓出土,1988年征集入藏。杯体呈椭圆形,平底、侈口、深腹,口沿两侧有对称的半月形耳一对,素面无纹饰。通高5.5厘米,宽13.5厘米,长16.3 厘米。

(5)灯具:

豆形铜灯(图21),个旧黑蚂井8号墓出土,为直口,浅盘,直壁,平底,上有圆盘,盘内正中心有支钉状烛钎,蒜头形高柱,用来插灯芯,称之为“火主”。柱中间有两道凸棱,座呈倒立喇叭形,也有折棱。口径11.4厘米,足径9.7厘米,高13.2厘米。

长柄铜拈灯(图22),个旧黑蚂井3号墓出土。为圆盘形敞口,直壁,浅圆盘,盘中心有一圆锥状烛钎,平底盘外壁附有一平长柄,下有三兽状矮足,底有一柱状孔,与盘内相通,器内底有一铭文“人”字,盘内沿把手方向刻划有几条不规则纹饰。口径10.9厘米,盘高3.9厘米,盘深1.7厘米,通高6.2厘米。

(6)炉具:

博山炉(图23),个旧黑蚂井16号墓出土,为圆锥形盖,豆形炉身,下接承盘,子母口扣合,炉身和盖之间以圆环链条相连接。承盘口沿外折,折腹、平底内凹,底部中央有一圆钉。盖顶阴刻四个对称的菱形纹,将盖四等分。每一部分均作浮雕山峦及云状纹,其间有圆形镂空,部分细节用阴刻短线纹装饰。四部分的图案基本对称,盖沿刻一圈锯齿纹,炉身沿刻一周菱形纹和一鸟纹,接一周羽状纹,足部刻一周羽状纹,接浮雕山峦和云纹。承盘沿面分别刻一周锯齿纹和菱形纹,之间以二弦纹相隔。通高20.6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9.2厘米,座径9.6厘米,盘径23.6厘米,底径12.2厘米。

(7)印章:

赵喜印,动物钮,正方形,边长14厘米,高13厘米,篆书阳刻“赵喜”二字(图24)。另外,还收藏有无字印章一方,为个旧黑34号墓出土,形制大小与赵喜印相仿。

(8)佩饰:

曲棒形带钩(图25),整体作曲棒形,钩钮位于曲棒中部,曲棒剖面为椭圆形,表面光洁,通体黑漆古,似为人工做的特殊处理。通长10.5厘米。(未完待续)

(责编:雨岚)

上一篇: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 下一篇:文人意趣的极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