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也能“清清爽爽一条线”

时间:2022-04-07 11:28:35

语文教学也能“清清爽爽一条线”

早就有“数学教学清清爽爽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说法,这道出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迷茫,语文到底要怎样教?如何使语文教学的脉络清晰起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海西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观摩名师成功的课堂教学,我对语文怎么教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其实,语文教学也可以追求“清清楚楚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教学思路。

一、制造矛盾冲突,抓住文章主线

有些作者在安排文章中的人(动)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动)物,这个人(动)物有时是主要人(动)物,有时却是次要人(动)物。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动)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动)物,制造矛盾冲突,是抓住文章主线的重要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在上六年级语文《鹿和狼的故事》时,巧妙地运用了词语转换的方法,把狼和鹿进行了角色对换:狼是凶恶善良的,鹿是美丽残忍的,引发了矛盾冲突,抓住了文章主线,加上他那循循善诱、丰富多彩的引导和评价语言,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他鼓励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到了鹿和狼的“美”与“丑”,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加深了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辩证思维,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不仅如此,课堂上,赵老师还将字、词、句、篇的训练、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融为了一体,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学习情境,抓住文章主线

情境最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它有时紧张迭宕,有时峰回路转,有时妙趣横生……因此,以情境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把握住这一点,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上五年级课文《儿童论语》时,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铛,铛,铛,孔子学校的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弟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杏树下,静等孔子,来给他们做开学典礼的讲话。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扫视了弟子们的脸色,发表了他重要的开学典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了三句话,看了看他的弟子们,看到有的弟子面有喜色,朝他微微点头;有的弟子微蹙着眉头,在苦思冥想,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向他的书房。弟子们看老师走了,纷纷议论起来了,子路啊,老师讲的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子贡啊,老师为什么只讲这三句话呢?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听到孔子开学典礼上的三句话,你懂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要理解古诗含义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了……

在接下来学习“学习之道”时,孙老师又是这样让学生继续进入到情境中:铛,铛,铛,孔子学校钟声又响起来了,孔子的第一堂课,开始了。高大的孔子,箭步走上讲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他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都是来向我学习的,那怎么学习呢?我给你们五句话。聪明的人,能从我的五句话当中,领会到学习的真谛,我这五句话,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傻乎乎的人,就读不懂啦。孔子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句话,(显示大屏幕)跟我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课堂上,两千年孔子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充分地发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师生始终沉浸在与孔子对话的情境中。孩子们从《儿童论语》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要懂礼仪,更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加上孙老师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让人再次深刻感觉到《论语》的博大精深。

三、揪准文章题眼,抓住文章主线

题眼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抓住了文章的这双“眼睛”,就能层层抽丝剥茧,解读释意;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该课内容及内涵。

特级教师费蔚在执教五年级课文《清平乐村居》时,整堂课揪住“相媚好”这一词眼,抓住了文章主线,让学生品读、发现、感悟,走入词的意境,读出了对词的理解、体会和思考,非常有个性。再加上费老师优雅的形象、使这节课沐浴在乡村充满青草、野花、儿童、炊烟的温馨画面中,词中那恬淡的田园生活跃然课上,让所有师生犹如徜徉在一片诗意的海洋中。听着听着,我们渐渐明白:古诗词教学应揪准文章词眼,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整体的感觉、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具体意境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展示出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习效果才能显著。

四、利用自身积淀,抓住文章主线

聆听名师的课,最令人折服的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时尚漫画,古今名著,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每听一课总给人一种震撼和感染。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是提升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素养的基本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在《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讲座中说道:“推崇背诵积累,自己先背诵,积淀自我的文化养分,再指导学生背诵,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这样,做一个让学生崇拜的教师,最起码做一个让学生“怕”的教师,你才能从为师的困惑中走出来,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

随便走进教室听课,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拿着课本上课的。为什么不能丢下课本呢?道理很简单,课文不熟。如果老师能背下课文,能多些真功夫,无论对于抓准文章主线,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是对教材的理解都会有很大裨益的。特别是有了这真功夫,再去引导学生读书与背书,那效果自然不同凡响了。赵老师在讲座中,《十里长街送总理》、《鸟的天堂》张口就来,丝毫不亚于表演艺术家。旁征博引的事例,针砭时弊的言论,电光火石般的激情,让在场听讲的所有老师都深深折服。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像赵老师那样,对所教文章内容、时代背景、写作方法等了如指掌,且倒背如流,那么我们就肯定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紧扣主线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才能更加深刻地去领悟教材,吃透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才能把课讲活,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一条线”,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福建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趣―作文教学成功的秘诀 下一篇:例析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词汇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