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07 08:20:26

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国家就业政策有所变化,本科生就业出现了许多新动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一方面,本科毕业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风险。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本科生而言,由于受历史、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更大。文章分析展望了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形势,期待能为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指点迷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27-02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激增,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本科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的实现。因此,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率的问题不可小觑。

一、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社会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一是少数民族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毕业后无法胜任。二是社会提供给少数民族本科生的有效就业岗位有限,加剧了本来激烈的竞争形势。三是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离市场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用人单位直接将其拒之门外。四是少数民族毕业生普遍汉语水平较低,与人交流困难,一些用人单位形成某种偏见。总之,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现状很不乐观。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次刷新纪录,比2010年增加20万,就业形势严峻。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其中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占到未就业总数的66.28%。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少数民族本科生人数在逐年攀升。相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破产,大中型企业裁员,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很难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2.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的就业难度加大。(1)民族地区经济制约明显。目前,由于民俗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原因,部分少数民族本科生倾向于回生源地就业。他们多数的第一选择是考公务员,如果失败,再选择当地企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企业相对稀少,为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有的尽管有适合的岗位等待选择,但又由于大学生生活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又与就业失之交臂。(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少数民族本科生入学时是宽口径(对少数民族降分录取,入学以后,少数民族本科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成了大学校园里的典型学困生),而在就业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同一个人才市场,同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这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很不配套。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益,根本不能接受素质不高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导致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期待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出现新转机

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采取积极行动,下大力气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保障工作。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少数民族地方政府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广开方便之门。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就业前景定会峰回路转。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只有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地发展,才能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致力于家乡的建设提供机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与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他们解放思想,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开放型经济。尤其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未来就业竞争力。

2.国家、社会、学校形成合力。解决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问题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责任和义务。除了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以外,政府还应给予一些特殊对策,鼓励各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直接、间接地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并对吸纳少数民族本科生就业达到国家规定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对歧视少数民族本科生的企业坚决纠正。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法,从源头上杜绝就业市场上不规范用工现象,少数民族学生也要主动利用法律制度,积极保护自身权利。为提高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政府要帮助那些待业的本科生到内地见习,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加实践经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紧扣市场脉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确保学有所用。高校有义务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并联合知名企业召开招聘会,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清现实。总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3.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提高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素质不能只关注高校,应从基础教育抓起,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孩子普通话水平,避免升入大学听不懂汉语授课,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其次,少数民族本科生应心理素质健康,克服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再次,在就业观念上要改变陈旧思想,不是非当国家干部、非留在大城市工作、非得到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才是实现了理想,发挥了价值。最后,少数民族本科生应从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科技创新、与人协作等方面提升自己,争取得到与他人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要主动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主动索取必要的就业信息,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切实认识到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竞争时代里,光靠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帮助是很难胜任未来职业的。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综上所述,教育的宗旨是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教育获得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追求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目标会越来越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也不再棘手,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就业前景一定形势大好!

参考文献:

[1]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2]王璐.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2).

[3]王隆文,才让旺秀,陈超.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法律政策的探讨——基于功能主义法社会学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9).

上一篇: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下一篇: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