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避险功能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4-07 07:00:28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避险功能调查与分析

摘要:在实地调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道路与建筑、园内应急避难场所、园内避难通道以及园内避险设施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防灾避险能力,指出了该园可承载约60000人避难,同时深入探讨了公园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植物园;防灾避险;调查与分析;场所;通道;设施

收稿日期:20130328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编号:湘教发[2011]76号),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0ZK2027)资助

作者简介:潘凯英(1988—),女,湖南醴陵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胡希军(1964—),男,浙江东阳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23903

1引言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深深的触动人类的心弦,将人们的关注又一次引入防灾避险工作上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1],督促我国各城市展开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摸底调查与功能评估,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湖南省会城市长沙作为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的,其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调查与分析十分重要。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是长沙市重要的城市绿地,对其防灾避险现状全面调查与分析工作,既是对我国相关政策的相应,也能为长沙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研究提供资料。

2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概况

2.1公园区位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坐落在长沙市南郊雨花区境内,邻近长沙市汽车南站和红星批发市场,是一个占地面积约为1887.7亩,森林覆盖率高的森林公园。其西侧临近韶山南路,东侧延伸至万家丽路,南北分别紧靠时代阳关大道和湘府路,在建南北走向的洞井路在未来将使公园外部交通更加便捷。

2.2公园性质

该公园于198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湖南省林业厅,是集科研生产、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体育休闲于一体,突出动植物特色,强调参与个性,崇尚自然享受美的综合性植物园和森林公园。

3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避险现状

3.1避险场所现状

根据植物园的现状地形和开敞空间的大小及避险场所的特点,可划分为紧急避灾场所和临时避灾场所。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或者是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提供人紧急避难的开敞空间,都可以成为紧急避难场所,而临时避难场所可以提供人长期的避难空间,做为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和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地[2]。植物园山体比较多,地形复杂,所以根据这些条件植物园现有的开敞空间中共有7个紧急避灾场所和14个临时避灾场所。具体分布见图1、表1。

3.2避险通道现状

避险通道与场所的连通见图2。

图2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避险通道现状

3.2.1公园通道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作为长沙市雨花区一个大的综合性公园,其交通发达并成网状。长沙市宽阔的城市主干道韶山南路,湘府路,万家丽路,以及时代阳关大道相互交错将植物园围合在中间区域并且在建的洞井路从西侧贯穿于这个近方形的区域,使得该园外部道路更加发达。

表1避灾场地现状

序号避灾场地类型位置面积有效面

3.2.2公园出入口

植物园现有3个主入口和2个次入口,主入口分别为西门、东门、老北门和新北门。

3.2.3园内通道

公园主干道宽为5~6m,不同路段其周边植物不同,有木兰,黑松,马尾松山茶等,围合的空间也有所差异,有封闭式空间,也有开敞式空间。某些路段有照明设施,但多数只考虑景观意境,照明强度不够。园内次干道多为2~3m,多数无照明设施,空间形式也各有所不同(表2)。

3.3避险设施现状

防灾避险设施是应急避难时的重要保障,它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避难人员的生活状况。园内设施分布见图3,具体内容见表3。

4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避险功能分析

防灾公园这个概念较早在日本提出,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4.1避险场所分析

植物园总占地面积大于125hm2,根据防灾公园的类型分,属于中心防灾据点,适合作为周边居民应急避难的主要疏散区,便于快速、便捷地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园区的整个地形比较复杂,园内多为茂密的自然山体,缺少充足的广场空间,而防灾避难场所的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的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筑物倒塌影响的面积[3]。因而园内适合做防灾避难的场所总共有21个,共约12hm2的有效面积。其中这21个场所又划分为7个紧急避灾场所和14个临时避灾场所。按2m2/人的防灾面积计算,得到该园可供约60000人避难。

4.2避险通道现状问题与分析

避险通道是灾害发生时人员避灾所需的生命通道。灾民需要通过通道进入防灾公园避险,物资运输车辆需要通过通道运送物资以保证灾民能够在公园内生活。但是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避险通道现状主要问题是无系统性规划,各类通道无明显区分,呈现出每一条道路兼具承担多种功能,灾害发生时容易造成混乱。

4.2.1外部通道

由于都是外部通道由宽的城市主干道相交错构成,灾难发生之前交通状况一般会比较良好。但是如果灾情严重时,韶山路周边高大建筑较多且本来道路承受能力不强因此容易堵塞,万家丽隧道处有可能塌方。湘府路和万家丽路则一般可以保持顺利通行。

4.2.2出入口

公园出入口则是植物园避险通道最大问题存在处。首先,公园虽有6个出入口,4个主要的,2个次要的。但是出入口的道路状态非常不理想。多数入口都是非常狭窄的道路,有的甚至只有4m,并且只有西门入口的红星四路设有人行道,其他均处人流同道的状况。其次,出入口没有进行分类。灾害发生时容易发生灾民及救援车辆混为一团的现象,造成出入口堵塞。

要解决出入口问题,可以借鉴我国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处理方法,按照避险通道的属性,分为紧急避难出入口、输送救援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和消防出入口4种。

4.2.3内部通道

公园内部道路数量上来说算比较多,并且比较能深入到各个大的避灾场地,但是从整体规划性和功能划分来说,显得非常不足。

因此,内部通道可以跟出入口和外部交通相结合进行整体规划,划分出物资输送通道、消防通道、服务性通道,以及紧急避难通道。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多设几个紧急避难通道,使居民能够从植物园四周较快进入园内避灾。

4.3避险设施现状问题与分析

(1)供水设施不足。引用水供水点少,急需增加,可在避灾场所附近设置隐蔽性供水点,以保障灾害发生时灾民的引用水。而公园内部水景及池塘较多,可当生活用水,公园还应设置净水器,以备供水不足时临时净化水满足需求。

(2)供电照明设施有待增加。园内日常供电主要是路灯及各个小卖铺及厕所。其供电点过少,并且园内有路灯的园路比较少,亮度不够,因此应当增加路灯数量,同时将路灯升级为可调控器路灯,平日使用则使其呈现景观灯效果,灾害发生之时则呈现紧急照明状态。

(3)医疗救护设施缺失。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缺失,灾难发生时大量灾民聚居此园,容易造成生活垃圾及污水无管理状态。可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进行分类,可生物处理的直接在园内处理,不可处理的送出园外。

(4)其他。园内消防栓很少,急需增加,并设立标志,灾难发生时可及时应用。广播系统没有,需建设。

总体来说公园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虽然在公园设计时强调园林设计理念,注重公园的观赏、游憩功能,但在普通设施上普遍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因而使用功能单一。所以植物园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尽完善,尚处于被动防灾的阶段。

5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防灾公园建设的建议

防灾公园作为灾害来临时人们的避难场所,应当具备几大系统:应急疏散系统,应急情报系统,应急消防系统,应急医疗系统,应急生活服务系统[4]。

5.1完善应急疏散系统

系统化规划植物园交通,对其道路主要功能进行细分,将对道路周边进行适当改造,以确保道路系统的安全性,建立直观的疏散模型,以及简洁明了的指示标志,保证大规模人口能够迅速抵达避灾场所。另外加强市民防灾教育,还可以组织紧急避灾实地演习。

5.2应急情报系统

在公园内建立完善的广播系统和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系统。确保警报信息、安全信息、医疗信息等各类信息能准确及时地发送。同时,灾民在防灾公园内也能够及时了解外部信息。

5.3应急消防系统

增强公园应急设施建设,以确保灾民在园内的正常生活。建设足够的消防水槽,公园内部设置应急电源,足够的应急照明灯,由其要确保医疗等关键性环节的用电。园内同时应当储存适量救灾物资,并且设置应急停机坪,同时要保证其与其他场所之间通道的畅通。

5.4应急生活服务系统

防灾公园的生活服务系统是与避难者生活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食品储备、水电供应设施、取暖设备、垃圾处理场地、厕所、就餐空间等。这些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考虑平灾结合,如灾难时可当火炉使用的座椅设置、饮用水管埋藏地下等。

6结语

湖南省森林植物有一定能防灾避险能力,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要进一步提高该园防灾避险能力,需借鉴国内外防灾避险公园规划的成功案例,对其整合规划,从而为长沙市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

[2] 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7):17~21.

[3] 中国地震局.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北京:中国地震局,2008.

[4] 樊丽,赖斌,樊燕.将城市普通公园改造成为防灾公园的探索[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8):78~80.

上一篇: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环境监理策略 下一篇:浅析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推广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