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时间:2022-05-18 06:52:02

湖南省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2011年,湖南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消费保持旺势,财政实力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物价水平高位回落,经济运行质量整体提升。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持续“双降”,资本实力和竞争力提高;证券机构业务拓宽,直接融资规模稳中有升;保险保障功能增强,保险市场日趋规范。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增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总体看,2011年湖南省金融运行安全平稳。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工业化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实现GDP 19635.2亿元,同比增长12.8%。从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为13.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7.5%,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8.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内部需求保持稳定,外部需求持续扩大。201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1.5亿元,同比增长27.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亿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8%。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增长29.6%。其中,进口91亿美元,增长35.9%;出口99亿美元,增长24.4%。

3.各项收入增势良好,经济运行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52.2亿元,增长43.9%。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2460.7亿元,增长31.0%。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物价指数高位回落,上涨势头得到控制。2011年,全省CPI同比上涨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上涨3.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和居住仍是拉动CPI快速上涨的主要力量,累计分别上涨11.2%和6.6%,合计拉动CPI上涨4.6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4.2%。

(二)区域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2011年,湖南省经济回调态势明显。从供给看,2011年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国内订货水平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均比上季下降3.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同比和环比分别下跌0.4和1.0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全省外贸增长从2011年3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放缓;投资因铁路建设减缓和房地产调控趋严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全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7%,计划总投资仅增长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在家电、汽车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作用等影响下,增速下降。

2.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不容忽视。从短期看,我省物价有望逐步回落。但从中长期看,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农产品供需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成本和预期的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向上;二是当前我国面临刘易斯第二拐点,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持续推动CPI上涨。三是资源品价格改革。如果资源品价格完全市场化定价,据测算,资源品价格综合涨幅在16%左右,将推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左右。

3.房地产市场风险值得关注。在系列调控政策影响下,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建设和市场销售面积等各项指标均出现回落。2011年,全省商品住宅均价为3526元/平方米,上涨9%,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待售面积比上年增加445.1万平方米,增长60.1%。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地产企业获得开发贷款难度增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难以按时发放,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加剧,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出现“跑路”现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上升。

二、银行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资产规模稳步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24973.1亿元,增长22.3%;负债总额24398.6亿元,增长22.1%。各项存款余额19444.1亿元,增长17.1%;各项贷款余额13462.5亿元,增长18.1%。

2.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同比减少136.9亿元;不良贷款率3.3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连续9年实现“双降”。分机构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两类机构不良贷款占全省的78.2%。

3.盈利能力提高较快。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实现经营利润307.5亿元,同比增盈84.4亿元。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机构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营业净收入的82.8%,但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较快,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加26.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30.5亿元,同比增加10.5亿元。

4.资本状况不断改善。2011年,全省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利润转存、拨备计提和增资扩股等途径,积极改善资本状况。到2011年末,全省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9.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部分领域信用风险较大。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总体信用风险有所降低,但未来三年全省约1/4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部分平台进入偿债高峰期,少数项目贷款条件先天不足,已出现在建工程后续建设和还贷资金不足的情况。另外,房地产行业、“两高一剩”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后续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偿还风险增加。

2.少数机构流动性面临压力。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缴存范围扩大因素影响,全省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部分中小银行存款来源减少,备付水平较快回落,短期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资金紧缺行依赖同业存款维持长期、大额融资,用于放贷或其他长期投资。在资金紧缩情况下,这种以同业存款形成的资金链较为脆弱,可能诱发较大范围流动性问题。

3.汇率风险有所加大。2011年末,全省外汇存款余额17.4亿美元,较年初增加3.7亿美元;全省外汇贷款(含进出口贸易融资)余额43.8亿美元,较年初增加10.9亿美元。外币贷存比为252%,较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全省外币存贷款增长失衡加剧,在欧美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下,汇率风险上升。

4.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上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在信贷政策趋紧环境下,全省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日渐扩大,风险呈上升趋势。据测算,我省民间融资余额约在16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省银行贷款的8%,相对来说,湖南省民间融资活跃程度不高,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民间借贷状况值得关注。同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特别是有些投资(咨询)公司,明为投资,实则从事资金放贷业务,具有投机性强、利率较高、违约风险大等特点,潜在风险较大。

三、证券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市场活跃度缓慢回升。截至2011年末,全省证券投资者账户数512.1万户,托管的客户资产总额234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8%、20.8%。全省证券市场实现交易量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客户保证金197.5亿元,同比下降20.9%。期货交易量3.4万手,期货交易额4.1万亿元。

2.直接融资稳步发展。2011年,全省共有11家企业首发融资(含过会)、9家企业进行再融资,全年实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201.37亿元(含过会),其中首发融资124.34亿元,同比增长24.04%,全国排名第8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3.证券机构业务拓宽。全省8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收入1991万元;3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IB业务,实现收入1001万元。方正证券与台湾富邦合资设立了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成功发行首只股票型基金产品,募集资金13.14亿元;湘财证券与韩国三星资产管理公司合资设立基金公司,在2011年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由B类B级升至B类BBB级;财富证券获得区域投资咨询业务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资格。

4.上市公司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共有9家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涉及金额78.2亿元;少数上市公司还积极收购国外企业,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省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2.5、24.3、34.5和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37.8%、14.0%和61.5%,其中净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证券机构竞争力不强。2011年,我省证券经营机构的交易量、营业收入和佣金率呈现“三下滑”趋势,同比分别下滑8.3%、31.6%、22.8%,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2.6%,且业务和产品的同质化经营、低水平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专业服务水平明显不足。

2.上市公司基础相对较弱。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处于低端产业或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7家ST公司至今没有脱困,3家停牌公司长达五年未能完成重组。

3.期货行业发展水平偏低。现有的期货从业人员中,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仅占6.2%,具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占26.5%,4家期货公司均没有取得金融期货结算资格,且只有一家公司取得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服务产业客户能力不强。

4.部分募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少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金融投资。根据2011年三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中有3家存在委托贷款情况,涉及金额1.4亿元;有10家存在投资证券情况,涉及金额7.08亿元;有4家公司存在购买理财产品情况,涉及金额11亿元。

四、保险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状况

1.保险机构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43家,较年初增加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1家,较年初增加2家;人身险公司22家,较年初增加4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3家,较年初增加2家,其中保险公司19家,保险经纪公司9家,保险公估公司5家;保险兼业机构8999家,较年初增加847家;保险从业人员14.62万人。

2.资产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保险公司资产总额1055.8亿元,较年初增长19.8%;2011年,全省预计保险深度2.44%,比上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675.2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25元。

3.保费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43.5亿元,同比增长10.5%,保费规模列全国第11位,增速列第22位。按险种类别分: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22.3%;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9.7亿元,同比增长5.9%;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2.2%;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4.8%。按公司类型分: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21.9%;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6.4%。

4.赔付和费用支出有所提高。2011年,全省赔付支出112.5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7.3亿元,同比增长30.6%;寿险赔付支出45.8亿元,同比增长46.5%;健康险赔付支出6.9亿元,同比增长24.1%;意外险赔付支出2.5亿元,同比增长9.5%。手续费及佣金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9.1%。业务及管理费49.4亿元,同比增长22.1%。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人身险业务增速放缓。以“会计准则2号解释”新口径计算,我省人身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20.4亿元,增长6.5%,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业务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2.退保金增长较快。全省人身险公司支出退保金同比增长74.2%;退保率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退保率虽处于5%的行业预警线以内,但退保额增加较多,应引起重视。

3.车险业务发展前景不明。由于鼓励消费政策退出,以及油价上升等因素影响,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车险业务发展速度。车险利润率下降可能对财产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4.银保渠道发展面临困难。在通胀环境下,受信贷规模趋紧影响,商业银行揽储压力增大,销售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加之连续加息和理财产品频发,银保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销售难度不断加大,银保业务发展模式和销售队伍亟需转型。

五、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支付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一是支付系统资金往来规模扩大。2011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43916.2万笔,金额4808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和35.7%。其中,全省大额支付系统业务1814.6万笔,金额3658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5.3%;小额支付系统业务2999.61万笔,金额6881.3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37.1%。2011年,渤海银行长沙分行、华融湘江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至年底,大、小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达51家。

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快速增长。2011年,湖南使用票据、银行卡、结算方式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6524.9万笔,金额1984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2.3%。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卡累计发卡量10754.03万张,同比增长30.8%,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45.8张,同比增长31.8%。2011年湖南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1643.6笔,金额74703.8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37.6%。银行卡消费业务快速增长,银行卡渗透率为32.1%,较2010年增长10.2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稳定增长。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15230.9万户,同比增长29.5%。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65.24万户,同比增长12.3%,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5165.7万户,同比增长29.6%。

四是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稳步推进。受理了6家企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申请,通过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鹰皇金佰仕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星广传媒有限公司、长沙商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长沙星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初审并上报总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得总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机构。2011年,全省非金融机构共办理支付业务30328.4万笔,金额105.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1%和334.6%。

(二)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征信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探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工作,全年新增22家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接入企业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末,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湖南4101万个自然人和28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了全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住房公积金中心在内的授信机构。

二是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不断健全。全省122个县(区)、2232家涉农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721.5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48.2万户,累计356.2万农户获得834.5亿元信贷支持。全省成功采集未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51735户,其中3812户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累计融资816亿元,为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信用信息应用程度提高。省内所有金融机构均将查询和使用信用信息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程序,全省金融机构全年查询企业征信系统40.2万次,查询个人征信系统381.9万次。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省建委、省金融办、长沙海关、长沙市工商联等单位查询2.9万笔。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91019人次,企业信用信息查询4675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4%和82%。

(三)反洗钱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反洗钱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地市级以上(含)金融机构727家纳入反洗钱范围。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73家,证券公司159家,保险公司340家,期货公司46家,财务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

二是反洗钱工作综合效力增强。2011年,通过开展商业银行机构信用代码反洗钱业务应用试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等方式,积极拓展反洗钱工作新途径。综合运用风险评估、监管座谈、约见高管、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等手段,实行分类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三是反洗钱监测分析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金融机构共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132.2万份,向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40份。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依法对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30次,向侦查机关移送线索13条;配合公安部门协查案件18起,协查次数37次,协助破获案件6起。

(四)反假币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反假货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娄底市、岳阳华容县政府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反假货币工作的领导。

二是打击制贩假币犯罪取得明显成效,制贩假币犯罪和流通中假币呈下降趋势,2011年,全省收缴假人民币张数和面额,分别比2010年下降72.37%、38.6%。

三是人民币流通管理力度加大,制定《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流通管理考评办法》,提升金融机构提高人民币流通管理水平。

四是钱币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媒体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行为、个别摊点非法经营流通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对3起利用人民币硬币加工首饰故意损毁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打击,维护了人民币信誉和形象。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开展金融生态城市创建试点。制定《湖南省“金融生态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择优确定在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6个城市开展“金融生态良好城市”创建试点。

二是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地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

三是对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进行现场考核验收。2011年,省金融创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对株洲市炎陵县、常德市澧县、娄底市双峰县和涟源市4个“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申报县(市)进行了考核验收。到年底,全省共有市级及以上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44个,其中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11个。

四是持续开展县域金融生态评估与工作。2011年,全省各市(州)对辖内县(市)2010年金融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对外了评估报告。根据市(州)评估结果,人民银行长沙中支组织撰写了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并首次公开排名前30位的县(市)情况。

六、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总体评估

2011年,湖南省金融运行平稳。从经济基础看,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结构优化、效益较好、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金融业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创造了条件。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看,企业效益继续向好,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居民抗风险能力增强。从金融业自身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其中,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规模持续扩张,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不良贷款连续“双降”;证券机构竞争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保险业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总体来看,2011年全省金融业稳健运行,效益质量同步增长。但受日趋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影响,金融业实现平稳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应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

(二)政策建议

1.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培育与消费有关行业,使经济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发展的局面。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3大支柱产业和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先导产业,鼓励相关产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要以推进“信息化”,打造“数字湖南”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引导公共投资重点倾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物价管理,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拓宽入湘能源渠道,稳定粮食、肉类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快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价格改革进程,深化民生价格和涉农价格改革,加大补贴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及时通报价格信息,掌握价格动态,做好价格监测分析,稳定民众通胀预期。

3.引导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均衡把握贷款投放的总量和节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加快发展企业债券融资,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二是引导银行机构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加快储备信贷项目的审批进度,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新兴产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扩大消费。三是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继续做好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

4.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实力。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进业务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发展转型,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案件易发业务、易发岗位、易发环节风险排查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支持证券公司发展创新业务,拓宽收益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吉祥人寿筹建工作,促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优化。

5.加强风险监测,防范金融风险。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对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两高一剩”行业等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分析,关注企业资金链状况、企业主出逃事件等风险因素。加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监测分析,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加强对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测,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局部风险演化成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6.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进支付结算服务,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化支付清算系统运维管理。推进行业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信息运用机制、信用中介服务机制、信用奖惩机制。做好机构信用代码的推广应用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征信服务。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基本情况信息库,严厉打击非法买卖流通人民币行为。深化金融安全区创建,推进金融生态良好城市试点,继续开展金融生态评估工作,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总纂:马天禄 罗跃华

统稿:尹侠

执笔:刘孟飞 胡丕吉

参与写作的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刘玫 吴盛光 肖灯峰 姜超 赵晶 殷南明 曹争鸣 覃兆勇 谭明

上一篇: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传导机制探究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上市银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