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美国赶考

时间:2022-04-07 04:42:00

2013年1月15日,当微信用户数跨过3亿时,马化腾在微博里写道:“3亿,又一个里程碑。2013,期待微信走向世界!”而今,马化腾的这一预言,正在向现实靠近。

近日,一封来自腾讯内部的邮件消息,让微信的全球化战略,再次成为行业热议话题。该消息显示,腾讯企业发展事业群广州研发线下成立微信美国办公室,负责美国微信用户的发展及研究、公司客户关系的建立及拓展合作等。这意味着微信正式开始拓展美国市场。

腾讯就此表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难度且重要的市场,微信本次在美国建立办公室,是为了探索微信在美国市场的机会,公司希望中国的本土产品能够有机会在美国市场生根发芽。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对《IT时代周刊》表示,腾讯目前发展较快,正在加速向发达国家挺进,这是腾讯战略的一部分。虽然中国互联网产品极少有在国外获得成功的先例,但腾讯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数量巨大的用户,在向国外开拓市场时,具备基础的实力要求。而且,微信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全球用户,微信涉足美国市场,是腾讯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一次试探。

全球化战略

微信国际运营总监Justin Sun曾经表示,微信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国际化。事实上,从特意取英文名为“WeChat”开始,微信就已展开国际化布局。

早在2011年1月腾讯推出微信时曾以“Weixin”命名,并于2012年4月改名成更为全球化的名字“WeChat”, 并整合了Facebook和Twitter等多个社交网站内容。此后,微信开始积极向周边国家辐射。目前WeChat已经推出12种语言版本,包括英语、俄语、印度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和泰语等,并有计划不断加入其它语言支持。

微信辐射海外的焦点首先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东南亚是微信增长最快的地区,移动分析公司AppAnnie发表的2012年前三季度的下载数据证实了这一表现。在泰国,腾讯推出微信的两个月,用户就已突破100万。

在韩国市场,根据腾讯去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腾讯向“韩国微信”KaKaoTalk投资了4.03亿元,获得KaKaoTalk 13.84%股份。但在欧美市场,微信仍默默无名。曾有数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微信在美国的注册用户数接近10万,用户主要是留学生等华人。

据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君介绍,微信将在美国、东南亚等地建设数据中心,以加快响应速度,加入本土化元素,深入全球市场。据了解,目前微信正在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推广,而此次腾讯成立微信美国办公室,则是吹响了正式向欧美市场进军的号角。

尚普咨询IT分析师李红仙对《IT时代周刊》表示,微信进军美国市场可能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美国一直是众多优秀企业梦寐以求的地方,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优秀互联网产品和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腾讯微信作为互联网公司希望在美国生根发芽。通过发掘美国市场需求,使得腾讯微信走向全球,逐渐国际化。第二,短短两年间,微信就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信应用,实现了支持全球100个国家的短信注册,在美国的留学生等华人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接近10万。美国注册用户的稳步上升,让腾讯看到了微信在美国的市场需求。

其实,微信的国际化之路并不是个例,过去中国互联网产品不乏海外扩张的案例,但是无论是淘宝还是百度,在海外的发展之路都并不平坦。2007年开始,百度向日本市场进军,最终以不断的亏损告终,其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对于现在的微信而言,进军美国市场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在金种子创投基金联合创始人董江勇看来,微信进军美国,除了决心与勇气之外,是在大量数据挖掘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他认为,与在东南亚等地区“高举高打”和动刀枪强攻不同,腾讯在美国设立办公室还是偏低调,以收集研究分析数据为主,属于国际化大战略的一个有益补充和储备。

动了Facebook们的蛋糕

目前,强大的微信正在直接威胁欧美的本土产品。外媒网站近日报道称,微信崛起可能会对欧美社交产品Twitter、Facebook、Instagram、Skype等带来威胁。它们的“蛋糕”,正在面临被微信切分的危险。

董江勇认为,包括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等在内的与微信定位相似的产品,其用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远远称不上决定性的成功,某些功能甚至落后于微信几个“身段”。

以Facebook为例,在移动互联网的步伐上,显然要比腾讯慢了一步。

有业内人士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天生具有社交网络基础。微信的亮点在于充分利用了每一个手机用户的通讯录,这不仅是一个现成的社交图谱,而且是完全不亚于QQ好友列表的用户关系网络。而诞生于桌面环境下的Facebook,在移动领域的“先天不足”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导致Facebook去年IPO之后股价一路低迷的一大原因。

为了应对微信带来的威胁,Facebook正在“跟风”微信。1月28日,Facebook悄悄地更新了其iOS和安卓应用,以便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发送长达60秒的语音信息。其表情符号、图片分享和免费视频通话,使Facebook看起来像是在模仿微信。

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Facebook临时“测试”了寻友功能,该功能与微信非常相似。去年12月,Facebook推出了安卓版Messenger应用,用户不需要注册Facebook账户就可使用。这使Facebook更像亚洲的那些通信工具,它们在注册时除了电话号码或者电子邮箱以外,就不需要任何东西了。

业内人士指出,微信向海外进军,进入的是一个由Facebook和Twitter统治的社交网络市场。微信基于手机的语音短信交互,与Facebook和Twitter的文字图片式的网络“广播”媒体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交集也是很明显的,必然会向对手的领域渗透。Facebook和Twitter也会开通基于手机的即时语音交互,而微信也可以发展成“广播”媒体的形式。在这场竞争中,如果以手机作为下一代交互媒介而论,微信的胜算更大些。

艰难的国际化道路

风头正劲的微信将要面对一个更大更陌生的国际市场,而美国市场或将成为微信的重要突破口。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海外华人圈目标用户中,有超过半数正在使用微信,这一比例甚至比中国国内的数据还高。”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表示,对于微信而言,只要将海外华人圈的微信用户群建立起来,已经足以实现微信的全球化战略,因此微信力争进入美国市场,似乎不可避免。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微信国际化道路上会存在一定问题,但其具备国际化优势。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维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五大全球互联网平台,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并没有在国内落地生根,这就造成我们缺乏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的全球平台。而微信目前国际化势头良好,国外用户已经超千万,只要政府大力扶持,企业持续创新,微信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人主导的第六大全球互联网平台。”

有观点认为,尽管被许以美好的前景,但在美国市场,腾讯面临的竞争对手实力仍不容小觑,同时,微信的竞争对手还有同样计划进军美国市场的日本移动社交产品Line。

此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地区输出产品,除了要跨越技术和质量门槛外,还要打破西方用户对于本土产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这种心态也成了微信开拓欧美市场的主要障碍。”李红仙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目前微信刚刚起步,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微信要想在美国市场上取得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产品原有的功能优势外,微信应考虑中美两国用户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交流场景等差异,进而对原有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不断加强新功能的突破,以满足客户最大的需求。此外,适当的营销策略,也将成为微信进军美国的主要辅助。

李红仙对《IT时代周刊》表示,微信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好走,“中国企业的中国市场,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格局,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微信仍需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

上一篇:牵手生活中的童话 下一篇:汪近圣尔臧氏“圭璧光”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