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文献综述

时间:2022-04-07 03:31:01

信用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当今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而信用管理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次来总结学者对信用管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信用;个人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管理

1.信用

信用(Credit)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英文韦氏词典》的解释,信用为“The system of buying and selling without immediate payment on security”。由此看出,信用是以授信人、债权人对于受信人、债务人所作还款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决定是否同意产生授信人到受信人经济价值的转移,其中定义有明确的时间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信用”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所产生的活动,主要突出体现为商业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信用的定义是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活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信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2.信用管理

2.1 个人信用管理

王良(2003)在《社会诚信论》中,从诚信的本质、社会伦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但他的研究偏理论化,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张中秀(2002)的《个人信用指南》一书对个人信用评分的设计以及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评分机构都做出详细的介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本书的研究角度侧重于金融行业,主要用于银行对个人用户的信用评估。

王绍辉等(2004)认为个人信用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反映个人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等若干方面内容。并运用统计方法论来评价个人信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客观评价模型、主观评价模型来评价个人信用。

2.2 企业信用管理

吴晶妹(2002)认为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之变成征信产品,然后以征信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影响一国经济的作用看,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管理更侧重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信用管理。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筹资或投资服务。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信用销售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波特在其代表作《赊销管理手册》(1998)中首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赊销管理理论,他的理论认为赊销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波特提出了一维即按时间划分的赊销管理模式,注重赊销过程的严密性,从各个赊销环节严格监控和管理企业的赊销,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他的理论为企业赊销管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有了粗糙和简单的缺点。

Jamal,Sarkar,Wang等(2000)建立了在固定需求量、延期付款的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Shinn,S W(1997)建立了在价格敏感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他的研究同时得出结论,在价格敏感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不会因为信用期限的长短而影响最终需求量。以上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受信角度建立模型,即在授信方给予固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选择确定最优的反应策略。

Alexander,G L和J M Gahlon(1980)是最初研究优化信用周期和现金折扣的学者,但由于当时的模型过于简单,得出的结论在理论界、实务界反响不大。

Kim,J Hwang H,Shinn等(1995)则研究了在单位价格固定情况下,销售方应提供的最优信用周期,以上的研究都是在假设最终需求是固定时得到的。Amy Hing-Ling Lau,Hon-Shiang Lau(20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不确定的季节性产品信用政策模型。

P L Abad和C Kjaggi(2003)则在最终需求是价格敏感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购买方和销售方的状态函数情况下,建立了确定产品价格和商业信用期限的综合商业信用模型,该模型比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型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Kevin Cowan和Jse De Gregorio利用智利的私营信用报告公司SINA-COFI提供的数据,验证了信用报告的数据对预测拖欠的作用,发现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对解释拖欠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发现信息共享使放贷额增加,且信用记录中的历史越长,这种作用越大。

Jarl G Kallberg和Gregory F Udell利用邓白氏公司提供的信息,以图表表示证明贸易或商业信用数据的预测作用大大超过仅有财务报表数据的预测作用。他们的研究模型考虑到了大多数公司向不止一个放贷人借款,从而促使放贷人交流信息的情况。

Allen N Berger,Leora F Klapper,Margaret J Miller和Gregory F Udell研究了公共征信机构数据在经济分析方面的作用。他们利用阿根廷中央银行公共征信机构提供的1998-1999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小公司是一个信贷市场中信息最不透明的部分,他们更多的依赖关系银行,更有可能与小银行合作。

王庆成、王化成(1995)从风险准备金提取、资产重组等方面研究了信用风险化解机制。赵德武(2000)从财务管理角度研究了应收账款的成本计算、风险测定、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等风险分析和监控方法,通过综合考虑赊销增加带来的管理成本、收账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等因素,分析账龄与呆、坏账之间的关系,建立即时发现逾期账款并进行及时处理的策略。易平(2001)、许文珍(2002)等分别从假账甄别、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舞弊表现形式等方面研究了企业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黄新炎(2004)深入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包括应收账款现状、形成原因及后果分析。贺蓓(2006)从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来减少企业的坏帐损失,已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王霞、沈向光(2006)认为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包括商业竞争、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等,并提出了信用管理对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王本燕(2007)、胡业凤(2007)研究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基础上,从应收账款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构想和对策。任海芝(2007)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当地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制度不够完善,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

韩家平、蒲小雷(2001)提出的“3+1”信用管理模式,它的体系是一个客户信用调查的评估机制,一个交易中的债权保障机制,一个交易后的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以及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但“3+1”信用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即仅有企业授信管理,缺乏企业受信管理,但企业授信与受信均为企业信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陈晓红教授等人(2001)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企业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法。总的来看,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它同样存在漏洞,不具有普遍应用性。谢旭(2002)提出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所谓全程信用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通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目标。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为企业制定全程信用管理计划。陈臻(2006)主要将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中,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徐明亮(2004)阐述了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文亚青(2007)提出“三位一体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他提出了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囊括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由道德信用、经济信用和法制信用三者有机结合的、以建立高效有序的企业信用文化、满足顾客和员工的信用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为今后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邢凯旋(2004)从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以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张的勇(2005)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现实情况,要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周汉华(2002)认为市场失信的实质是法律的失范,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同时与法制演进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必须改变己有的变法模式,即变控制―命令变法模式为合作式规制模式。张维迎(2003)认为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转的两个基本机制。在商业社会,企业是信誉的载体。中国企业不重视信誉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法律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进一步,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当人们没有积极性讲信誉的时候,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没有了信誉基础,法律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康勇(2005)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加强信用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日常催款制度。

夏敏仁、林汉川(2005)对企业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借助于统计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出多套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何军峰(2011)运用AHP法对于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主要选取中国神华和山西焦化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赵道升、陈永丰、林凯琼等(2011)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户信用评级进行分析。阮渝生(2004)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度进行衡量。王春兰(2005)研究了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相关评价方法。

陈文玲、王飞(2006)从南宁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分析了南宁现代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现代金融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王康(2006)从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西方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纪峰(2007)认为现代的信用管理思想应以客户为中心展开,而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正是进行客户信用管理的有效工具,其中一些思想和方法可以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实践。通过对CRM的分析提出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张勇(2007)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包括对新客户授信决策、客户信用风险的中期监控、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与催收和信用风险的转嫁的全过程管理。叶(2008)从企业信用客户管理、企业赊销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文化等发面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张旋(2011)从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协调衔接好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三个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又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管理体系来分析。

2.3 政府信用管理

刘江翔(2003),政府信用就是政府在不断地履行对民众的承诺或约定的过程中,而获得民众对其信任的一种状态,它是民众对政府行为可信程度的主观反映,并对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并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府信用与官德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

毛黎青(2006),政府信用即政府对公众在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行为对公众的信用。从而分析了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环境制度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政府信用的制度。

3.总结

当前的信用管理研究,多数是针对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以及传统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对个人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的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主要从社会公正角度、经济制度层面、企业管理层面、财务角度、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的工具模型等来分析。

参考文献

[1][英]波特・爱德华.赊销管理手册[M].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

[2]Jamal,Sarkar,Wang.Optimal Payment Time for a Retailer Underpermitted Delay of Payment to the Wholesa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6(3):59-66.

[3]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张勇.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07.

[5]叶.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6]张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探析[J].知识经济,2011(2):135-136.

上一篇: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薪酬过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员工任职能力评价模型在企业薪酬改革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