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银行职务犯罪

时间:2022-10-10 01:28:24

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银行职务犯罪

【摘要】本文从组织结构设置、内控力度、重要业务环节、内部审计和内部人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银行职务犯罪诱因,并就如何加强这五个方面内控管理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银行;职务犯罪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连年增长,银行业资产规模也迅速增长,已经突破100万亿,但当前货币政策偏紧,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资金供需一直维持紧张态势,造成银行职务犯罪数量增加,2011年就有齐鲁银行案、富滇银行案,中行内蒙古分行案、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等多起职务犯罪案发生,职务犯罪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不断造成巨额损失,也对金融秩序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因此,研究职务犯罪的新特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预防银行职务犯罪,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非常有必要。

一、银行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银行职务犯罪,是指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实施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牟取经济利益,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违背其职责要求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统称。职务犯罪主要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1.中小银行涉案较多,但金额较大

齐鲁银行、渤海银行等均属中小银行,但涉案金额均上亿甚至数十亿,造成银行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对城商行等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破坏了金融秩序。

2.内外勾结合伙作案增多,单位负责人往往参与其中

随着金融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和改进,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手段单一、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且常伴有主要负责人参与。

3.涉及面越来越广

前些年,银行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较多集中在储蓄、出纳岗位,且以贪污、挪用公款居多。近年来,职务犯罪活动已由直接掌握现金的部门,如储蓄所、出纳柜台和金库,扩展到非直接接触现金的业务部门,如会计、信贷、计算机、信用卡等,可能发案的点多、面宽,更难以监控。

4.作案手段多样化

作案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内外勾结骗取贷款、以贷谋私,接受贿赂;利用职务之便对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包装”,帮助套取银行资金,从中非法牟利;伪造凭证支取现金贪污公款;吸收存款不入帐挪作他用;利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实施犯罪等等。

5.基层操作岗位发案率高,携款潜逃者增多

基层岗位特别是直接与资金货币打交道的操作岗位,往往因收入等原因诱发职务犯罪,不仅发案率高,而且还常常发生携款潜逃案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

二、内控薄弱诱发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的成因很复杂,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内部控制薄弱,以致于产生的行为。具体剖析,主要原因有:

1.组织结构设置上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决策、执行层设置分工不合理,如分支行建立的审贷委员会由行长担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参与委员会的审议与表决,决策与评审没有分离。部门间、部门内岗位职责不清,有的银行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有的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制度,但矫枉过正,前后台分离造成了管理脱节。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强制休假制度等执行不到位。这些都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有利条件,存在职务犯罪的隐患。

2.内控力度不足与分散性并存

一些管理模式如客户经理制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片面追求营销效果造成内外勾结舞弊现象,内控制度不能有效覆盖突飞猛进的理财等新业务,导致出现风险控制真空现象存在,绩效考核制度等设置的指标体系不合理,存在单纯追求业务指标,忽视对操作流程的合规性、经营的合规性等方面的考核,容易形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风险的情况。规章制度数量虽然庞大,但分散于各部门、各岗位和各项业务中,缺乏整合性。

3.信贷、会计等重点环节有章不循、违规办理,形成风险隐患

贷款内控流于形式,贷前调查徒有虚名,贷时审查不严,担保抵押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甚至内外勾结进行骗贷或将资金转出放高利贷。会计柜台业务管理不规范,账户管理不严,账户异常变动没有监控,对客户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鉴别能力,印、押、证、密码管理不能相互牵制,监督约束的机制未能发挥作用,给职务犯罪以可乘之机。

4.内部审计效力不足

内部审计部门未真正做到全系统垂直管理,片面服从本单位领导,只对同级领导负责,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内部稽核覆盖面窄,稽核广度、深度和频度不够,审计监督不连续,发现的表面性问题较多,缺乏对深层次问题和风险隐患较大问题的识别、计量能力,对内部控制不足及失效等问题带来的隐患揭示不够。对稽核出的问题整改查处大多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对违法违纪人员处理上,灵活性有余,原则性不足;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为保政绩,隐瞒案件,自行消化,助长了责任人的侥幸心理。

5.重外而轻内,对内部人风险防范不足

基层分支机构权力往往过于集中,很少受到约束,而上级主管部门一般只对高管人员做离任审计,很少对在职期间行为稽核。用人制度存在偏差过分考虑业绩因素,在对所谓的“能人”管理上,因其突出业绩,而一味迁就,放松了对这些人的思想管理和制度约束。多数基层行只重视业务人员上岗操作技能,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与培训跟不上,警示教育十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银行职务犯罪

内控不足给职务犯罪人员以可乘之机,除了加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外,最关键的是要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按照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构建防范职务犯罪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大要素上全面提高,通过严密的内控体系威慑作案人员,监控业务流程,及时审查业务运行,有效防范职务犯罪。

1.组织机构设置上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组织机构是控制环境的重要部分,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权限,合理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行长和审贷委员会主任不得由同一人担任,建立起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基层机构应设置能够独立行使职能的风险经理职位,及时贯彻落实上级行风险管理政策,与上级行沟通本行风险管理信息。

2.围绕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内控力度

银行应当将内控要求运用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持续监控中,对客户经理制等管理模式和各项新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在全行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并保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上做到业绩和合规兼顾,科学合理。

3.加强信贷、会计等重点业务环节风险点的管理和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授信、资金、存款、会计和计算机系统等内控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除规范贷款审批和管理、加强大额资金监控、账户管理和会计牵制外,结合今年的大案要案,要特别关注如齐鲁银行案票据诈骗风险、富滇银行案串通风险、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快速扩张中的管理风险,防范企业利用关联关系逃避监控骗取银行资金,防范银行内部人员内外勾结作案套取资金用于发放高利贷等地下金融活动。

4.建立垂直管理的独立稽核审计体系,充分发挥内审效力

一是内部审计应有充分的独立性,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总行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二是内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本级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以便制定审计规划、重点和方案,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三是对稽核出的问题整改查处应动真格,查处结果应起警示作用,更不能为保政绩,隐瞒案件,自行消化。

5.加强内部人思想道德管理,强化法制观念

要强化各级行领导班子建设,不仅要看业务能力,更要看其政治素质高不高、思想作风正不正、管理行不行、责任心强不强,同时要坚持定期对基层机构负责人和要害岗位人员进行行为考核、岗位轮换和离任审计,在对“能人”的管理上,发现有赌博、、吸毒行为一律清理出银行队伍。在把好进人用人关的基础上,加强员工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强化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金玲.傅德平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J].天津检察,2008(4).

[2]王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J].上海金融,2006(5).

作者简介:刘常学(1977―),男,硕士,注册会计师,律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财务部高级经理。

上一篇:黑龙江省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薪酬过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