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翻译社会学视阈》

时间:2022-03-12 01:38:01

简评《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翻译社会学视阈》

摘要:翻译社会学,是建构主义译学思想下社会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新领域。胡牧新著《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以译本世界为中心,以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揭示了翻译活动是社会各种张力之下的实践活动。本文就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 建构主义 译本

James Holmes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文中提出:对翻译文本在何时何地以及产生何种影响的探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而一旦给予充分重视,这种研究完全可能发展成翻译社会学的一个领域(也许叫做社会翻译学更为恰当准确,因为它不单是社会学的,而且也是翻译学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领域)。(转自James Holmes,1988)且吕俊指出:“传统的译学研究囿于文本之间,专注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而完全忘记了翻译活动有史以来就是一项社会性活动。 (吕俊,2009:序言)由此可见,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的注意。翻译学在历经语言学和文化转向之后,是否会迎来社会学转向呢?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一书(胡牧,2011)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并试图构建翻译社会学,这是对翻译学领域的有益尝试。

整体上看,该书内容翔实,例证结合实际,条理明晰。全书共计22万余字,228页,分九章,下面就其内容作简要述评。

第一章导言统摄全书,作者阐释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和难点。谈及翻译学的发展脉络,即四个中心,三种范式及两种转向。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翻译学的存在现象,即其研究领域无外乎人――本――人,并对此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现实世界――作者--源语文本(世界)――译者――目的语文本(世界)――读者---现实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活动产生于社会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实践与必要的社会交往才使翻译活动产生,同时,这种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第二章主要就社会学理论缘何适用于翻译学科进行了解释。并马克思的人本实践与社会分析理论内涵作为翻译社会学构建的有力支撑点。为翻译社会学研究中译者主体的社会性探讨找到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涉及到译本世界的困惑与反思,提出翻译研究在范式演进和语言及文化转向的大环境下,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第四章主要讲述了译本世界语与现实世界的碰撞,及如何碰撞以何种方式碰撞进行了阐释。作者借助David Katan 的世界模式呈现,从反映论,媒介论及折射论的角度对译本世界的意象构建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六、七八章皆以译本的社会镜像为中心,讨论了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交往这些由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碰撞所勾勒的抽象抑或具体轮廓这些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九章结语部分,作者再次提出翻译社会学有名而无实,作者指出,不应该翻译社会学停留在概念阶段,并对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译本和社会的关系,翻译活动和社会的关系。其研究方法为翻译学的方法手段同社会学的方法多样组合。

纵观全书,作者把翻译看成是一项社会活动,就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各方面的描述,其完整性,可操作性为此书的特点。其实践的完整性体现在对译本从诞生之初的选择,发行,传播方式到对译本世界对现实世界造成的冲击皆有描述。而其理论的完整性体现为论证了社会学理论三个主要的理论传统,科学社会学,解释社会学以及批判社会学的学理分别与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及构建主义的研究范式的诸多特征存在惊人的相似,进而推断出可以尝试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可操作性体现翻译活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就使得翻译产生了包括作者,源语文本,译者,译语文本读者等形成的社会圈,这个圈子上的每个环节都可提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对翻译研究的拓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书中对于翻译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的阐述还是有所欠缺的。杨自俭(1994-2010)认为翻译是译者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应包括思维活动的结果译文作品而且应包括这个结果的社会效益即译文读者的反应。重要的是,在此反应之后译文读者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怎样的作用。对于翻译活动改变人类现实世界如能提供实例最好,如能否找到圣经在传播过程中对不同文明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的实例,并能加以分析对比何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原因则更加能说明翻译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作者并未翻译分别处于社会与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区分。因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也涉及到权力关系,社会政治,社会效应等问题,那么,翻译社会学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其本质区别在哪里呢?由是观之,翻译社会学的名与实还是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其构建成一个可行性体系。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R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4]杨自俭.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M].省略

[5]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 下一篇:浅谈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冲突